最有资格成为太子的朱高炽为什么不被朱棣重视?
- 中文名:朱高炽(1378年~1425年)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中都凤阳
- 出生日期:1378年8月16日(洪武十一年)
- 逝世日期:1425年5月29日
- 主要作品:《明仁宗御制文集》、《明仁宗御制诗集》
- 主要成就:靖难之役中坚守北平;在位时期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 在位时间:1424年9月7日-1425年5月29日
- 庙号:仁宗
- 年号:洪熙
- 陵寝:献陵
- 前任:朱棣(明成祖)
- 继任:朱瞻基(明宣宗)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高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棣夺位上台后,当时争夺皇位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争夺下一个皇位继承权的序幕却刚刚拉开。朱棣当上皇帝后,从1402年的六月到永乐二年的四月,在前后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没立太子。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册立太子是一个王朝维持统治的首要条件。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首先册立大儿子朱标做太子,所以朱棣上台后不先立太子,本身就有些反常。
况且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这时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是当年太祖朱元璋册立的世子,就是燕王继承人,按照明朝“立嫡以长”的传统,朱高炽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完全应该顺理成章地当上太子。朱棣登基后不但没有立即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反而多次拒绝了大臣的有关建议。朱高炽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可是几乎却被父皇踢出了局外。朱高炽作为长子为何不能顺利当上太子呢?事情是这样子的:
最有资格做太子的朱高炽被踢出局外,朱高煦是如何获得朱棣青睐的?
原来朱棣有四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燨。除第四子不知何人所生并且早死之外,其余三个都是徐达的长女,就是后来的徐皇后生的,各有特点:其中老大朱高炽为人内向,做事比较慢,身体肥胖,长得体态臃肿,行动笨拙,不善骑射;老二朱高煦为人矫捷凶悍,据说腋下有几块癣,当时称为“若龙鳞数片”,长期受到朱棣军事活动的的影响,身材高大,善于骑射;老三朱高燧为人较为精明,善于讨好朱棣。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喜欢的是老三朱高燧,最为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最不喜欢的恰恰是老大朱高炽。
在朱棣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作为朱棣的得力助手,勇猛善战,功勋卓著,为朱棣“靖难”成功帮了大忙。高煦曾多次在朱棣战败之际,甚至差点被敌人追杀时,率骑兵部队勇猛冲杀赶来救援,不仅救了朱棣一命,有时还使燕军反败为胜。
当时战役的规模比较大,双方每次都有十几万、几十万兵力投入战斗,交战的范围可能达到方圆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像朱高煦这样的将领肯定会独当一面,混战之中可能与朱棣拉开较远的距离,甚至会暂时失去联系,因此不可能随时关注和了解朱棣的作战情况,但高煦几乎每次都是主动地率领一些机动骑兵部队,在战败以后及时地出兵授救朱棣,事先并没有准备。
从这些情况看,朱高煦这个人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意志坚强,善于打硬仗,并且很有毅力。常常是在打败了以后还要顽强作战,绝不轻易放弃,可以说朱高煦的这个特点几乎就是他父亲的翻版。朱棣就是这样一个打仗异常勇猛、从不放弃的人。看来朱高煦是多多少少继承了朱棣的特点,打仗勇猛,意志坚强。
二、朱高煦在燕军里具有较高的、很特殊的地位,可以指挥和调动机动骑兵部队。骑兵部队在冷兵器时代,是极其重要的兵种,而机动骑兵部队相当于后备军,打胜了不用,但是打败了可就非常有用了,没有主帅的命令,一般的将领是不可能轻易调动这支部队的。而燕军可以说是朱棣的私人部队,是家兵,朱高煦作为主帅的儿子,可以在没有主帅命令的情况下,指挥和调动机动骑兵部队,由此可见高煦在燕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号召力。
三、比较有全局观念。每当朱棣打了败仗、最需要授助的时候,并且是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高煦几乎每次都能及时地出兵救援。可见他很清楚,父亲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他。当然,这里面还有一层原因,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子关系以及朱高煦对父亲的关心,也是他能及时救援朱棣的重要原因。总之一句话,没有朱高煦的英勇善战,朱棣的夺位之战是否成功,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可以这样说,朱高煦为父亲夺取皇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高炽的优势与朱棣的顾虑
那么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除了身体臃肿、性格内向之外,是否还有一些优势呢?同二弟相比,朱高炽虽然不是勇猛善战;但却拥有两个别人无法忽视的优势:
一、朱元璋册立的燕王世子。朱高炽赢得了朱元璋的欢心,加深了对他朱高炽的好印象,觉得这个孙子善于辨别轻重缓急,做事有板有眼,又是燕王朱棣的长子,因此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亲自册封朱高炽为燕世子。
二、坚守北平的战功。除了身份上的优势之外,朱高炽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死守北平的战功。当年朱棣起兵后,朱高炽曾率北平的老弱守军万余人,打退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可以想象,一万多人守北平,居然打退了近五十倍敌人的进攻,在当时许多人看来,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战功。
当时北平的一万多名军人都是老弱,朱高炽本人也没打过仗,没有守城的经验,但他能虚心向城中有经验的老兵和其他人请教,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母亲,也就是徐达的长女、后来的徐皇后,率领北平的妇女家属积极支持朱高炽,加上朱棣选派的姚广孝等人尽心辅佐,朱高炽率北平军民在危急之时,多次击退了敌方的进攻。那么朱高炽都干了哪些事呢?
偷袭敌营。朱高炽连续多次晚上派人偷袭敌营,搅得敌方几十万人夜间不辨敌我,自相残杀,到了天亮一看,才知道上当了。这样一连多日敌方士兵夜里都休息不好,白天打仗没劲,敌方统帅李景隆没办法,只好退兵十几里
严加守备。朱高炽在北平守将的协助下,把守城的各项事务,都安排得非常到位,充分利用这一万多名老弱军人严加守备。有几次敌方几乎要将北平几个城门攻破了,但都被朱高炽指挥守军打退了。
浇灌冰城。当时北平的气候几乎是滴水成冰。朱高炽就利用这个条件,下令全城军民连夜打水浇灌城墙,一夜之间,北平的城墙都冻成了冰墙,又厚又滑,敌人根本无法攻城,梯子搭不上城头,人也爬不上去;加上敌军多为南方人,经不起北平的严寒天气,估计也没有及时配备棉衣,因此冻死不少,手脚冻坏的更多了,战斗力大为下降。后来朱棣的军队赶来,朱高炽就派城里的部队与父亲里外夹击,终于打退了敌军,保住了北平城。
其实那些善于干事的人,自己不一定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干,只要能利用和发挥团队的优势,就能干成别人办不到的事。朱高炽守北平就是这样,一个腿脚不好、不会打仗、不会守城的人,居然打了胜仗守住了城,可见朱高炽还是有些过人之处。
如果北平被攻陷,朱棣就失去了老巢,军需、粮饷和所有的家眷都被一窝端了,那这个仗还怎么打,“靖难”之战必败无疑,朱棣也不会当上皇帝。因此,战后一些人甚至连朱棣本人也承认,高炽坚守北平的战功几乎无人可比,更是别人无法超越的一大优势。
三、朱棣立老二朱高煦的想法受到亲信阻挠
尽管朱高炽拥有这些优势,不过其实大家都清楚,朱棣喜欢和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一直都想立他当太子,这是明摆着的事。只是朱棣的想法运作起来并不顺利,首先在他的亲信那里就遇到了阻力。隆平侯张信是朱棣的重要亲信,他原来是朝廷派到北平监视朱棣的将领,“靖难之役”前建文帝曾有密诏给张信,命令他和其他将领控制朱棣,但张信却暗中向朱棣通风报信,使朱棣逃过一劫。
后来朱棣夺位成功,非常感激张信,称他是自己的恩人,并且认为张信通风报信的功劳不在“靖难”诸将之下,因此慷慨地把张信封为隆平侯。就连诸王兄弟有什么隐私,朱棣都派张信去暗中调查,可见对他非常信任。朱棣曾经私下征求张信的意见,要立高煦当太子,但张信不同意,还不高兴地随口顶撞朱棣。
四、朱棣有顾虑,必须争取文臣势力的支持
其实朱棣顾虑的原因很简单,他在夺位之后,必须争取得到文臣以及各方势力的支持。朱元璋是打天下的开国皇帝,所以明初洪武时期武将的作用大、地位高;但是打天下的任务完成以后,治理天下的文臣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所以武将的作用和地位自然下降。建文帝上台后,以和平为主,调整了明初的许多东西,后人称为“建文新政”。新政的执行者,也就是文臣的地位和作用都比洪武时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朱棣夺位称帝后,虽然名义上指责建文新政,也推翻了建文帝的许多做法,但整个社会的局势毕竟已是和平时期,文臣集团尤其是前朝遗留下来的上层精英群体,就成为朱棣必须依靠的力量。如果朱棣非要顶着压力强行册立老二,势必会得罪这帮文臣,非常不利于将来的统治。况且朱棣是靠暴力夺取皇位的,属于非正常渠道,名不正言不顺。
朱棣必须考虑如何争取各种文臣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当务之急就是收买人心,稳定政局,不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一意孤行,再同这些人闹僵,因此朱棣必须征求这些人尤其是建文旧臣的意见。而其中大部分人都主张册立老大朱高炽,只有少部分武将主张立老二朱高煦。
朱高炽的支持势力大,选立太子出现僵局
一、老大朱高炽的支持者实力相对雄厚
老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是一批武将,其中代表人物是邱福。这个人是朱棣起兵夺位的主要将领,朱棣上台后封他为第一武臣,封号是淇国公。他和一批武将多次劝说朱棣立老二当太子。这些人同朱高煦在夺位之战中可谓患难与共,是一同拼杀出来的生死兄弟,因此当然希望老二朱高煦当太子,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极有好处。
但武将集团并非全部拥立朱高煦,其中成国公朱能就没有明显的倾向,“靖难之战”的另一大将张玉之子张辅,也没有拥立朱高煦,并且有些瞧不起他。因此,高煦支持者不多,并且重量级的人物极少,群众基础不是很雄厚。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炽的支持者,却占大多数,主要来自文臣集团,并且有许多重量级人物,如金忠、解缙、黄淮等人。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文臣们的意见非常统一,占有优势,并且态度很坚决。
二、文臣主张册立老大的原因与“游戏规则”
那么,文臣为什么会坚决主张册立老大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几点:
其一,对朱高炽长子身份的普遍认同。尽管当时多数文臣与高炽并没有更深的私人交情,但他们认为,“长嫡承统,万世正法"。朱高炽是皇帝的嫡长子,他才最具有当时明帝国公认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也最符合“立嫡以长”的传统礼法,老大才是正牌。
其二,对朱高炽文人形象的认同与推崇。他们认为高炽是个较为理想的文人型君主,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与文臣合作的基础与优势,并且仁孝之名在社会上早有传扬,更适合在和平时代做一名守成的君主。
其三,对武将势力的排斥与防范。朱棣即位后尽管朝中文臣的势力较大但有一大批武将,是跟随朱棣和朱高煦起兵夺位的,如果朱高煦即位,这些人的势力至少会得到保护。文臣集团当然不希望看到,夺位起家的北方武将势力坐大,从而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
其四,对朱棣严厉的、开创性政策的变相对抗。朱棣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严厉的、开创性政策。老二朱高煦同朱棣本人极为相像,他如果上台,永乐时期的这种政策就可能得到延续,这是文臣集团不愿意接受的;相反他们对建文时代较为怀念,希望实行文治,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老大朱高炽身上,来变相对抗朱棣的政策。
老大朱高炽胜出的原因
一、兄弟各有优势,高炽略占上风
最终在苦苦等待了近两年之后,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太子的宝座。在这场历时两年的激烈斗争中,老大朱高炽胜出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兄弟二人的太子之争,老大为什么能最后胜出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通盘分析一下两人的综合实力。在当太子这个问题上,谁的优势更大:
先说老二朱高煦,他的优势主要有三条:其一是“靖难”夺位的显赫战功,其二是部分武将势力的支持,其三是朱棣本人的许诺。
而老大朱高炽的优势呢?其一是长子的身份。这里包括两个含义立嫡以长的传统礼法;另一个是当年太祖朱元璋册立的燕王世子的身份,二者加在一起,朱高炽的长子身份就成为册立太子时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其二是朱高炽坚守北平的战功。前面讲了,这个战功也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对于朱棣夺位成功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三是文臣集团的拥戴。当时文臣集团的地位和影响都超过武将势力,这是朱棣夺位之后要想稳定统治就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其四是皇长孙朱瞻基的因素,也就是要传位给朱棣喜爱的长孙就必须先传位给长子,还包括一些徐皇后的因素等等。
两个人的优势的一对比,问题就清楚了,朱高煦是三条,朱高炽是四条。并且朱高煦的三条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两条,即显赫的战功和部分武将的支持;而朱棣许诺这一条呢,本来就有一时冲动、忽悠的成分,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领导人的许诺往往随着时过境迁而改变,甚至完全作废了。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炽的情况就不同了,四大优势的每一条都很起作用,都是朱棣绕不过去的,或者说是朱棣惹不起的。
二、代价沉重加上情况变化,朱棣只能立老大朱高炽为太子
这里不妨做个假设,朱棣立老大朱高炽当太子,其结果是只得罪两批人,一是老二朱高煦及其家人;二是部分武将,而武将的作用有限,并且这些人也不可能因为立了老大朱高炽,就同朱棣决裂或是造反。因此,立老大当太子的结果并不严重,或者说代价不大,是朱棣完全可以接受的。相反,假如册立老二朱高煦当太子,直接后果和代价可就不那么简单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其一是这么干等于否定了传统礼法。不是立嫡以长,而是随便册立,想立谁就立谁,这样做的后果,势必会引起后代皇子对皇位的激烈争夺,因为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都有资格继承皇位,那样争起来可就乱套了。这样一来,不仅朝中政局不稳,甚至可能会长期动荡。
其二是否定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权威。太祖已经册立朱高炽为世子,到你朱棣这里居然作废了,并且没什么道理,那么你朱棣本人的权威必然大受损害。
其三是得罪了朝中势力最大的文臣集团。不仅会使朱棣失去这一集团的有力支持,甚至会威胁到朱明王朝的统治,因为朱高煦与文臣集团的矛盾,将来可能逐步升级并且激化。
其四是不能传位给自己非常喜欢的长孙朱瞻基。朱棣自己也不满,还会引起徐皇后等后妃的反对。
这几点还只是眼前的直接结果,长远间接的后果很可能不堪设想,代价太大,这恐怕不仅是朱棣本人,甚至整个统治集团都无法接受的。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高明的决策者,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复杂的因素,从中选出一个最为有利、代价最小的方案。而在这个方案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同样也是由于这些复杂因素决定的,关键是这个人背后的综合实力。
-
严嵩的家产有多少?还没清官多 2024-01-06
-
大多数皇帝上位后都会把妃子纳入后宫 朱棣登基为什么将近杀光后宫 2024-01-09
-
为啥万历皇帝连续28年不上朝:国家却安然无恙 2023-12-11
-
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他犯了什么罪? 2024-02-09
-
崇祯曾手握十几万精锐部队?为何没用上呢? 2024-01-16
-
刘伯温受命去斩天下龙脉 刘伯温为何会放过长白山这一条 2024-01-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