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会选择迁都?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历史名人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元璋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一点,明孝宗时期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其实看得很清楚,当然,他说的非常委婉:
文皇帝迁都金台,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需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明·丘濬 《大学衍义补》
丘濬所说的“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其实是“以东南之财赋,赡养西北之戎马”。
大家可能会奇怪,朱棣为什么会采取实质的“军事殖民”的统治方式呢?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抛开所谓“天下皆为朕之赤子”这样宣传性的说辞,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实质是一种绝对的君主统治。
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在这种君权独大的情况下,朱棣要考虑的问题很简单:如何让朱家的天下世世代代相传?
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要么就是同一个地区,那么就是属于毗邻关系。
比如西汉时期,关中地区不但是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如司马迁就说过关中占据了全天下60%的财富。
关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
而关中地区同时也是西汉最重要的兵员地,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注:“师古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 ——《汉书·地理志》
而到了东汉,虽然关中地区变得残破,但是东汉经济中心河北地区可以说是毗邻东汉政治中心洛阳。
到了宋代,长江以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逐渐赶上并且超过北方,到了南宋灭亡的时候,长江以南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可以说是彻底超越了北方地区。
然而虽然从宋代开始,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南移,但是对于一个多民族帝国来说,对于帝国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这就意味着帝国必须把大量的军队部署在北方农耕与游牧分界线附近。
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军事与经济文化孰重孰轻?
事实上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局已经证明了把帝国的重心放在经济文化中心,而远离军事中心的结果。
虽然靖难之役中,南军确实在策略上屡屡出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以卫所兵为主的南军很难在野战中战胜以边军为主的靖难军。
因为按照朱元璋的政策,绝大多数卫所兵和农民没什么区别:
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明史·食货志》
然而靖难军中不但主力是长期与塞外游牧民族作战的边军,甚至还有游牧骑兵相助:
太宗靖难初,兀良哈骑兵先鞑靼来助。——明·黄瑜《双槐岁钞》
正因为有了靖难之役的教训,所以对于朱棣来说,相比于经济中心,帝国首都必须更靠近军事中心才能使得帝国统治稳定。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秦汉时期,河北地区边军距离首都长安、洛阳也很远,为什么秦汉时期不迁都到河北?
这主要是和秦汉一直到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制度有很大关系,在唐玄宗改兵募为募兵(强征改为自愿投军)前,虽然朝廷也在边境部署相当数量的边军,但是这些边军是“流动”的。
大家看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细节,大概就能了解秦汉一直到开元年间,边军的情况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史记·陈涉世家》
《史记·陈涉世家》披露出的细节是安史之乱前很长一段时间,古代帝国的边军并不是一支“常驻部队”,边军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比如陈胜吴广统带的九百人就是从安徽一带到今天北京替换之前戍边的戍卒。
如果陈胜吴广没有因为“失期”而造反,那么按照正常情况,过半年或者三个月,又有另一支来自其他地区的戍卒会去到渔阳替换陈胜吴广所统带的这九百人。
也就是说,在唐玄宗改义务兵制为募兵制之前,边境地区将领拥兵自重乃至造反是很难发生的,因为边军将领麾下的军队长期处于流动状态。
但是唐玄宗时期既因为开拓也因为游牧民族频繁南下,之前义务兵制度已经不适应边境紧急情况,只能设立军区,并且派驻常驻军队才能保证边境地区的安宁。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这就给了边军将领拥兵自重乃至造反的机会,因为边境冲突频繁,如果一旦出现断粮情况,那么就很危险了,所以必须在边境军区集中相当数量的物资,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其实就是唐玄宗建立节度使制度以及重用安禄山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边军将领掌握了常驻军队以及充分的物资,那么他很难不产生野心。
事实上朱棣也是产生野心的“边军将领”。
而且从明初实际情况而论,元朝余孽依然是导致明朝北方边境冲突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了保证北方边境的稳定以及确保元朝残余势力不会进入中原腹地,那么也势必在边境地区驻扎重兵,那么,不管朱棣怎么调派将领,这些将领都容易因为长期远离首都,而又有充分的物资以及军队而产生不应该有的野心。
而对于朱棣来说,迁都是最优解,虽然迁都北京会造成物资的浪费,但是靠近军事中心确保了帝国的稳定。
靖难之役也证明:远离经济中心,依然可以依靠军事力量获得财赋,而远离军事中心,那么经济中心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保证财富不会被掠夺。
因此,如果我们抛开所有华丽的辞藻,朱棣迁都北京,本质上就是朱棣决心以边军为依托,对江南为主的内地进行军事殖民,用明朝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
-
明朝十大抗倭英雄俞大猷是怎么死的,俞大猷是哪里人? 2023-12-19
-
李定国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不该被忘却的民族英雄 2024-01-01
-
为大明帝国续命195年的英主,为何30岁就死了? 2024-01-20
-
赫赫战功明朝大将蓝玉是怎么死的? 2023-12-20
-
严嵩是谁?历史上唯一与秦桧相提并论的大奸臣 2024-01-10
-
嘉靖和万历都二十几年不上朝,明朝为何能运作如常? 2024-02-2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