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当初如果得到孙权重用 三国的历史又是什么样的
- 中文名:庞统(公元179年~公元214年)
- 字 号:字士元
- 所处时代:东汉
- 别名:凤雏,庞士元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 出生日期:179年
- 逝世日期:214年8月29日
- 职业:军师
- 主要成就:辅佐刘备入蜀得川
- 谥号:靖侯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孙权重用庞统会怎么样,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曾经在东吴孙权的手下,可是因为庞统自身的一些原因,却一直没能得到孙权的重用,他自己也觉得憋屈,转而投向刘备的手下,可是出乎意料的,刘备也不怎么看好他。那么,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如果庞统最初能够得到孙权的重用,也必然不会有后来投靠刘备的事情,那三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发展呢?
刘备创业之初,武仅关张,文无一人,遂向水镜先生求教天下贤士,荐徐庶,徐庶出山辅助刘备共创大业,曹操闻之,以计策骗走徐庶,徐庶临行,再次以水镜先生之言告刘备“伏龙凤雏得一均可安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出山。庞统择机而动,并于赤壁大战巧使连环计,害得曹操狼狈而逃,七十万大军顷刻化为乌有,若非关羽华容让道,曹操必将一命呜呼!后江东周瑜亡,庞统忌刘备兵少将寡,往投于孙权,被孙权拒,最后投靠刘备。那么,如果孙权重用庞统,三分天下的局面又将怎样呢?
庞统若被孙权重用,曹操必将一路败北,倒不是说曹操没有良好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众所周知,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嫁,军事家,诗人。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庞统一个连环计都把曹操骗得信以为真,我相信如果庞统被孙权重用,必然还有更多的计谋针对曹操,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庞统不针对孔明吗,当然情况也没有那么简单,只是当时的矛头首先是曹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颐指气使,群雄共怒,所以庞统被孙权重用必将又是他面临的重大威胁,可能有人还会想到“天下第一守城大将”的司马懿,也许你们会觉得司马懿可以抗衡庞统,不过这里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司马懿的人生遭遇,他是经历多次波折,兵权得而复失,曹操一直提防着他,也是直到他很高年事也就是曹操死后曹丕临死的时候才真正开始进入其辉煌的时候,所以司马懿在这个时候这个阶段不会对曹操的生涯产生太大的正面影响。
与此同时,曹操面临的另一个具有同样威胁的是刘备,是诸葛亮,刘备一直视曹操为曹贼,不共戴天,从后面的历史情节来看,吴蜀一直都是联合抗曹,庞统若被孙权重用,仅凭庞统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尽管他想急功近利与孔明一决高下,但在曹操没有被消除之前,他必然不会如此冲动如此傻,所以吴蜀联合的政治基础基本会成为一个根本的发展态势。
而庞统在江东必然会凭借他的个人军事才华和政治野心,以及他个人需要在江东树威立足以及建功立业,他必然会对曹操有所动作,加上赤壁大战的经验积累,可以说他对曹操其人其心,其思其想必然有一定的把握,加上曹操经过赤壁大战元气大伤战斗力直线下降,短期内不可能再有东山再起的能力,如孙权重用庞统,庞统必然会力荐孙权乘胜追击,当然这样一来,孔明也不会甘拜下风,至于说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可能会考虑到吴蜀决裂,孔明与庞统斗雄,这也是一个必然结果,但曹操肯定是首先灭亡的对象,曹操不死,吴蜀的决裂就会有所迟缓。
-
历史上的夏侯惇实力一般,曹操为何还重用他? 2023-12-24
-
罗宪在蜀国最后时期为什么选择跟东吴血战到底? 2024-01-26
-
刘禅到底是不是无能之辈?为何诸葛亮死后他还能称帝30年? 2024-03-02
-
曹操对司马懿处处防备 之后的君主是如何对待他的 2024-02-10
-
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真相是什么 2024-01-22
-
董允为什么会让刘禅那么信任他?他做了什么 2024-01-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