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果不造反的话 明朝会亡在朱允炆手里吗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 中文名:朱允炆(公元1377年~?)
- 别称:建文帝、明惠宗、明惠帝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京师(今南京)
- 出生日期:1377年12月5日(洪武十年)
- 逝世日期:不详
- 主要成就:建文新政平定叛乱、改革法制实行削藩
- 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
- 庙号:惠宗
- 谥号:让皇帝、惠皇帝
- 年号:建文
- 前任:朱元璋(明太祖)
- 继任:朱棣(明成祖)
你真的了解朱棣造反吗?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朱允炆如果什么都不做,哪怕是个吃喝玩乐之君,朱元璋留给他的遗产,也够他挥霍几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会像后来的崇祯,越努力,方向只会越反。
“建文削藩”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朱允炆在掌握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不可思议地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
最终自己也失踪了,害的皇位最终归了燕王一脉,自己的儿孙被囚禁,放出来连草麦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决定削藩,动作很大,但是没有计划,行事操切。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个月,就立刻削掉了三个亲王的爵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
但这事做得不但欺负人,缺乏道义,让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实在站不住脚。这也就是传说中的一手好牌,开局就打得稀碎。
本来完全可以采用更为温和且巧妙的办法。但是结果造成了湘王阖宫自焚;齐王被押解回京软禁;代王被软禁在封地。这种处理差异,你会发现其实朱允炆不但没计划,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边都是大儒,都是才子。历史上那么多例子,就算没吃过猪肉,也应当见过猪跑。如果决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斩乱麻,直接拿点燕王、宁王、周王这些兵强马壮的,别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惊蛇。
要么干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纪比自己的几个叔叔要年轻,不着急,看谁熬得过谁?
然而朱允炆并没有这样做,太想着急于求成,反倒起了反作用。
但是结果很悲剧,朱棣靖难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忆,朱允炆有太多次胜算的机会,却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弃了。
朱棣打过扬州之后,朱允炆就彻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诏;又是号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还派朱棣堂姐庆成郡主,去求朱棣谈判。所有事情证明朱允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没有发动“靖难”。朱允炆必然开始大刀阔斧地实现自己的“复古”的治国理想了。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很显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谁都有,但是没有实现的手段和魄力,只会被反噬。朱允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后,实际上他遇到的问题和朱允炆是一样的。要巩固皇权,必须削藩。
从削藩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与之。恢复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还对那些藩王有恩,道义上更是压着建文一头;
第二步,不断敲打各个藩王,并杀鸡儆猴。经常让人告发各个藩王的犯的错误。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惩罚你,只是偶尔骂一顿。但是事过三次,贬为庶民。齐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聪明的就交了兵权,相安无事,周王朱从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让“靖难勋将”去到藩王属地去接管军事指挥权。并且下令藩王不得节制军队。并且对其护卫人数逐步削减。
至此藩王还是藩王,但是谁也没有兵权了,谁也都折腾不起来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较下来,建文和朱棣之间差的不是目标,而是做事的途径和方法。同样的都是皇帝,同样的去干一件事情,结果却截然不同,那个更适合做帝王,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或许也正是朱棣的造反也延续了明朝的长久。
-
为大明帝国续命195年的英主,为何30岁就死了? 2024-01-20
-
古代农民起义战斗力真的很差吗 李自成的军事实力又是什么样的 2024-01-11
-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刘伯温为何能逃过一劫? 2023-12-29
-
明朝是唯一不和亲的朝代,但为何明朝公主们却是最不幸福的? 2023-12-11
-
朱元璋手下最低调的谋士,陈遇是个怎样的人? 2024-01-09
-
邵荣为什么会被朱元璋处死?他犯了什么事情 2024-02-0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