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放弃长安迁都至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中文名:武曌(公元624.2.17~公元705.12.16)
- 别名:武则天、武媚娘、武后
- 国籍:中国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利州,另有长安、洛阳等说
- 出生日期: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职业:唐朝皇帝、政治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 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神宫大乐》等
- 谥 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 年 号: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 在位时间:690年-705年
- 陵 墓:乾陵
对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贞观十一年,太宗李世民偶闻太原郡公武士彟有一小女,容貌娇美、仪态得体,乃诏其女入宫。太宗亲眼见到武则天之后,觉得此女果然不同凡响,龙颜大悦,封其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然而此刻的李世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亲自册封的娇美女子,会成为令大唐王朝一度覆灭的权妇。
武则天之父武士彟虽为大唐开国功臣,然其生母却系隋朝皇室血脉。早在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的那一刻,灭亡李唐的复仇之火就已经点燃。
公元684年,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太后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本来唐朝为“复都”制,西都为长安,东都为洛阳,只不过治国御所在长安。此番一改名,洛阳的地位立刻比长安高出一头。公元690年,武则天迁都洛阳,正式称帝,废 “唐”立“周”,是为“武周”。
为何武则天放着好好的长安城不住,偏偏要迁都至小一圈的洛阳?这要从两大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洛阳本身的属性,还有一个要从武则天的经历来看。
佛教洛阳
洛阳与长安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可二者在这一时期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长安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中心。长安城内无论士庶,皆以孔孟为尊。而洛阳却恰恰相反!自汉明帝建白马寺以来,洛阳便演变成为佛教重地。北魏时期,拓跋氏皇族迁都洛阳,并且极力尊奉佛教。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佛教遗迹,就要数有10万佛像的龙门石窟了!即便到了隋朝,隋炀帝也曾命僧人在洛阳缩写佛经经目。
在太宗驾崩后,武则天有过一段削发为尼的经历。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使她对佛教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依赖。而恰恰洛阳的佛寺数量要远远多于长安,钟情佛教的武则天自然会选择洛阳。
除了单纯的信仰佛教,武则天还发展出一张以佛教为纽带的关系网。久而久之,她便利用佛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最典型的就是草药小贩的薛怀义,被武则天看中后,送到寺中削发为僧,成了武则天势力的重要人物。这个薛怀义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期望,他伪造了《大云经》和《宝雨经》,暗示“佛”要让武后登基。也正是因为佛教势力的支持,武则天才能成功登基称帝。因此武则天将洛阳改名为神都,就是为日后称帝定做准备。
武后党羽
虽然长安是唐朝名义上的治所,实际情况却有所出入。长安城太大了,据学者估算,当时长安城的人口达到80万至100万。如此高的人口数量,给粮食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朝廷不得不从产粮较多的洛州调粮。即便如此,仍然偶发粮食短缺,以至饥荒横行。《旧唐书》记载:“景龙三年,关中饥,斗米百钱。”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皇帝就带着长安的大批臣民前往洛阳就食,以至李显戏称自己为“逐粮天子”。唐朝开国一百余年的时间内,呆在洛阳呆的时间竟然有五十多年。久而久之,一些皇帝干脆不回长安,直接呆在洛阳办公,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就是如此。
武则天呆在洛阳的时间更是长达四十余年,在此期间,她精心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为日后灭亡李唐天下做足了充分的谋划。武氏既然在洛阳扎下了根,自然也要以洛阳为都。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终于以隋朝旧血的身份亡了李唐的天下。
武则天自临朝称制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史称贞观遗风。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一干人等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还位给太子李显。至此,李唐在亡国十五年后终于复辟。十个月后,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唐朝的旗帜下逝世,与高宗合葬于乾陵。至于曾经显赫一时的洛阳,先是改回东都的名字,后来又变成了“陪都”,沦为了老干部退休疗养中心。
-
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李世民为何没这样做? 2024-02-25
-
武则天一直都在保护来俊臣 为什么死后对他进行灭族 2024-02-11
-
李成器为什么会主动把皇位让给给弟弟?原因是什么 2024-01-26
-
玄武门之事后,李世民要怎么去堵住悠悠众口? 2024-01-12
-
七朝元老郭子仪的结局怎么样?战场老将的大智慧! 2024-01-10
-
巧计申冤是什么故事?跟狄仁杰有什么关系 2024-02-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