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之乱隋炀帝是怎么被杀的?隋炀帝专门防宫变组建的军队为何没用?
- 中文名:杨广
- 别名:杨英、阿摐、隋炀帝
- 国籍: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大兴(今陕西西安)
- 出生日期:569年
- 逝世日期:618年4月11日
- 职业:皇帝
- 信仰:佛教、道教
- 主要成就: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
开科取士、修建大运河[3]
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 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
- 庙号:世祖(杨侗尊)
- 葬处: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3月)
- 外貌:美姿仪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江都之乱隋炀帝是怎么被杀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隋炀帝是历史上一位充满争议的君王,有人说他昏庸荒淫,有人却说他是雄才大略,然而就是这位诽誉天下的君王,却最终被乱军攻破宫门,在一群乱臣贼子的逼迫之下被缢杀陨灭,窝囊至极。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其实隋炀帝在江都之时,就已经提前感到了局势的危急,作为曾经统领大军统一江南的主帅,对军营里的那种不安定氛围,隋炀帝很敏感。
那么为何作为一位帝王,在提前明知道可能有危险之时,毫无准备,以至于叛乱兴起之时,最终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呢?
见 天 下 危乱,意 亦扰扰不 自 安,退 朝则幅 衣 短 巾,策 仗 步游,遍历台馆,非 夜不 止,汲 汲顾景,惟 恐 不 足。
其实隋炀帝也很郁闷,因为他本来组建了一支精锐护卫部队,就是专门应对、防备宫变之事。
先是,帝选骁健官奴数百人置玄武门,谓之给使,以备非常,待遇优厚,至以宫人赐之。
给使营—这支部队属于特种兵类型的,地位底下,但武力彪悍,装备精良,而且这些官奴们被皇帝亲自从奴婢之中提拔出来,身份上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自然对隋炀帝感恩戴德,同时他们 待遇也比普通的骁果军士要丰厚得多,而且为了拉拢这些人,隋炀帝还专门将宫内的美女、宫人赏赐给这支军队匹配婚姻,从个人感情上极力拉拢这些勇士们为自己效忠。
毫无疑问,给使营就是隋炀帝最嫡系的贴身护卫,也是隋炀帝在江都的最坚固、最后一道防线。
然而当宇文化及、司马德戡兴兵入宫之时,隋炀帝寄以厚望的这支军队,却消失了,这支对隋炀帝死忠的军队,离奇地缺失在了这个最危急的关头,使得隋炀帝面对叛军,只能仓皇地奔逃在宫苑之内,最终无助地被乱兵拖出了殿堂。
那么这支当时军队当时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很尴尬,他们当时集体放假了,一直在宫内执勤的给使营军士们许久不见宫外的亲人、妻子,自然思念非常,当宫宦魏氏拿出诏令,告知这些人,皇帝允许今天休沐一天之时,所有人都是兴奋不已,没有人怀疑这个诏令会是假的,因为魏氏可是皇帝最亲信的宦官,他怎么可能造假呢?
然而历史总是用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看起来真真的,其实它就是假的不能再假了,因为,这个魏氏就是叛军的内应,在叛军准备起兵之前,他们就推演过,守卫玄武门的这个给使营是一个大难题,想要解决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调离这群人,而硬的不行,那就来骗的吧,最终这群人被成功骗出城外,而此刻隋炀帝还被蒙在鼓里,对此事一无所知。
司宫魏氏为帝所信,化及等结之使为内应。是日,魏氏矫诏悉听给使出外,仓猝之际,无一人在者。
因此当叛军攻城之时,大将军独孤开远跪在宫殿门前要求隋炀帝亲征死战退敌之时,隋炀帝派人急召给使营却发现,整个营盘之中,空荡荡竟无一人,最精锐的军队没有了,独孤开远的那些人,能起什么作用呢?隋炀帝看着殿外的独孤开远,选择了沉默,大势已去,再无挽回的可能了。
隋炀帝最终走向了末路,那么在家中的那些给使营军士们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呢?宫变之后,这些军士在统领沈光的带领之下,密谋为隋炀帝复仇,然而却最终事败泄露,在司马德戡的重军围困之下,给使营数百军士死战到底,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情况之下,依然杀退敌方数次,然而敌军源源不断涌来,这数百人最终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无一投降。
如果在当时,没有放假,历史是否会改写,真的无法预料,但历史没有假设,一切都已成事实,事实就是历史无法改变。
-
揭示杨素的传奇一生 2023-12-10
-
宇文化及被杀后,人头为何会被送到突厥? 2023-12-10
-
隋炀帝杨广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原因是什么 2024-02-04
-
历史上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真的很烂吗 2024-02-05
-
孤独伽罗的一生对隋文帝有多大的影响? 2024-01-29
-
隋朝灭亡后,后宫的那些公主们最后结局如何? 2024-02-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