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死前对李世民说了什么?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情吗?
- 姓名:李世民(599.1.23~649.7.10)
-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
-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 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
- 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
- 在位时间: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
- 庙号:太宗
-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 年号:贞观
- 上一任皇帝:李渊(唐高祖)
- 下一任皇帝:李弘(唐义宗)
- 姓名:李渊(公元566~公元635)
- 别名:李叔德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566年十二月初六(1月13日)
- 逝世日期:公元635年
- 职业:唐朝皇帝
- 主要成就:晋阳起兵 建立唐朝 抗击东突厥
- 庙 号:高祖
- 谥 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年号:武德
- 在位: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 陵墓:献陵
- 下一位皇帝:李世民(唐太宗)
李渊死前对李世民说了什么?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前些年网上流传了李渊去世之前对李世民说过这样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真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观景认为这就是个谣言,因为这句话根本就不可能从李渊的嘴里说出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着李渊去世之前有说过这一段话。那么观景认为这句话是谣言的理由是什么?
李渊画像插图
李渊不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父亲,也是李世民的父亲,哪有诅咒自己子孙后代的道理?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即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父亲,同时他也是李世民的父亲。我们以一个父亲的角度上来分析,天下没有那一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好,就算这个儿子是个人渣,他也不会去诅咒儿子的后代,因为儿子的后代就是他自己的后代,诅咒儿子那不是在诅咒自己吗?况且我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的国度,人以忠义仁孝为先,诅咒自己的后代这是不符合常理所在的。
李渊剧照
李世民在大唐帝国建立的过程中,贡献不在父亲李渊之下
自从李渊举兵反隋以来,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手下大将更是不计其数。在这个尚武的年代,如此多的武将心甘情愿的追随他,可见李世民的人格魅力有多大,大唐帝国的建立离不开这些冲锋在第一线的战将们。
在整个大唐帝国的筑基阶段,李世民几乎指挥了大部分歼灭敌对势力的大仗和硬仗,用功高劳苦来形容他也不为过。假设李渊没有这么一个厉害的儿子,到最后一统天下花落谁家将是个未知数,因此李渊没有理由去诅咒一个对自己帮助如此之大的儿子。
李世民画像插图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动机不纯,认为他一早就有策划进行政变的心里打算。但真正的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李渊登基称帝后,李世民被册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秦王,天策上将,掌管整个大唐帝国的兵马。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
唐军示意图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是在李世民等人的“胁迫”下起兵反隋的,他当时曾经讯通事成之后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是李渊在唐朝建立后,他并没有让李世民当太子,而是立李建成为太子。天下太平后,李世民的功名已经盖过了其他的皇子,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打压李世民。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在这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这两派之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之地,特别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暗中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其中就包括对李世民下毒。最后李世民发动政变还是在幕僚们的一再苦苦哀求下才做的决定。
李世民剧照
结束语:
李世民发动政变后,他登基也需要一个合法性,因此父亲李渊禅位于他。在这之后李世民并没有虐待自己的父亲,还处处以父为尊,一些重要场合都还是让父亲出面搞定。李世民登基后的政绩有目共睹,李渊怎么可能会去诅咒一个忧国忧民的好皇帝、好儿子呢?因此,李渊根本就没有说出这句话的理由!
-
李白曾顺手救下郭子仪,这背后是什么故事? 2024-01-27
-
苏定方生平有何战绩?为何被后人视为名将? 2024-02-21
-
长孙皇后有哪些伟绩?曾数次力救李世民,辅佐他成就大业 2024-01-31
-
古代宰相那么多 宰相房玄龄的评价为什么是最高的 2024-01-03
-
唐朝宰相苏良嗣简介 苏良嗣和狄仁杰什么关系 2023-12-19
-
李显可免死10次,为什么到最后还是被冤死了? 2024-02-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