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真的早就预料到了安禄山要造反吗?
- 中文名:李白(701年~公元762年)
- 外文名:Libai
- 别 名:李十二、李翰林 、李供奉、李拾遗、诗仙
- 字 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 国 籍:唐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日期:公元701年
- 逝世日期:公元762年
- 职 业:曾任唐玄宗时翰林、诗人、剑客
- 信 仰:道教
-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创造出七言绝句,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代表作品:《夜宿山寺》《月下独酌》《将进酒》《赠汪伦》《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
- 中文名:安禄山(703年-757年)
- 字号:字轧荦山
- 国籍:唐朝
- 民族:粟特
- 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 出生日期:703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757年1月29日
- 职业:三镇节度使、大燕皇帝
- 地位:柳城郡公→东平郡王→大燕皇帝
- 谥号:光烈皇帝
李白真的早就预料到了安禄山要造反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不过唐朝在后来便遭遇了安史之乱,经过这场内乱之后唐朝的实力大减,从此唐朝也逐渐走线衰弱,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历史上有很多人早就跟唐玄宗建言说安禄山会造反,这其中不但有张九龄、王忠嗣和杨国忠等大臣。事实上,最早预见安禄山会造反的人居然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
唐朝的这些大臣我们就不说了,这些大臣嘴里说的话没人知道真假,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在朝堂上打嘴炮,内容无非就是你要造反。所以这些人说有人造反,还真不见得就是真的预料到会造反。上述的唐玄宗的大臣都十分讨厌安禄山,毕竟安禄山十分宠爱安禄山,让他们心里不舒服,但是他们说人家造反却没有什么证据,这就很尴尬啦。说到这里就要说李白了。
李白在752年的时候,在一次游玩的时候去过一次范阳,也就是幽州地界,这里可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李白在这里看到安禄山非常飞扬跋扈,因此李白认为这个人的野心十分大,不会只甘心做一个节度使,肯定会造反的。在离开之后,李白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幽州胡马客歌》,我们知道安禄山不是汉人,而是正经的胡人,因此李白这首诗中的胡马就是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在当时十分嚣张,“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说出李白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国家会因为他而遭受祸乱。
李白为什么能够认定安禄山会造反呢?其实这也和李白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就是李白自己的曾经做过两次官,但是李白为人豪爽,因此这两次当官的经历都很失败,但是李白也经过在官场上的磨砺,有了很敏锐的政治直觉。还有一点就是李白当时只是一个老百姓,当局者迷古往今来就是如此。李白作为一个旁观者当然更能清楚地到问题的所在。
还有一点就是李白其实也不是纯汉人,他也是有胡人血统的,因此他才能洞察出同是胡人的安禄山的小心思。你也许会问:李白既然早就返现安禄山要造反,为什么不告诉皇帝?其实李白自己也无能为力,因为安禄山是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之前那些说安禄山图谋不轨的人可都被唐玄宗罢官免职流放了,前车之鉴还在,这个时候说他造反不是自讨没趣吗?
李白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选择逃避,他每天都寻仙问药,希望逃避世间的混乱、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我们知道李白的剑法高超,但是他早已对唐朝皇帝失望,因此他并没有参军报国,而是跟着老百姓一起逃到南方,这也反映了李白经过政治上的失意之后十分消极,对皇帝的不信任。
其实唐朝的“安史之乱”爆发前,就已经有过三位高官向唐玄宗说过安禄山可能会谋反。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就曾经因为讨厌安禄山的“狡黠”,所以告他“面有逆相”且有“狼子野心”王忠嗣也曾因为李林甫对自己“日求其过”,于是告他的亲密同伙安禄山日后“必反”而杨国忠因为担心安禄山与自己争夺相位,因此多次向皇帝面前说其悖逆之状”。但其实这三个人,都只不过因为安禄山与自己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所以捏造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任何安禄山谋反的证据。但是,有一个人却早早的就看出了安禄山的谋反心理。这个人就是“诗仙”李白。
在古代,把“谋反”的帽子强扣在别人头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斗争手段。在个人喜恶、个人利益、个人权欲面前,无论是风度翩翩的张九龄,异常奸诈的李林甫,还是粗鲁霸道的杨国忠,都把颇受皇帝宠爱的安禄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他们的说法均属主观臆断和恶意诬陷。
其实,最早预见安禄山谋反的人是李白。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李白在游历途中去了一趟范阳,即幽州,也就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客观地预见了安禄山谋反的必然性。离开幽州后,李白写了一首诗,题为《幽州胡马客歌》,诗中的“胡马客”暗指安禄山,“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写出了安禄山的飞扬跋扈,“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则道出了自己的忧国之思。
李白之所以有这种敏锐觉察和正确判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其一,李白经过两次官场上的失败,政治警惕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二,李白被“赐金还山”后身处局外,更容易清醒地认识问题;其三,李白与安禄山都具有胡人血统,更容易洞悉同族人的心思。流放夜郎遇赦后,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也回忆了当年他在幽州的所见所闻。“戈”和“鋋”均为古代兵器,李白用一句“戈鋋若罗星”,犀利地揭露了安禄山跃跃欲试的狼子野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李白既没有上报朝廷,也没有密奏皇帝。应该说,李白有难言之隐。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李白一个被谗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再者,王忠嗣、杨国忠因为说过安禄山的坏话,一个被贬职,一个遭白眼,如果换了李白,恐怕只有被砍头的份了。所以,一句“心知不得语”,反映出了李白当年心存畏惧、有话难诉的矛盾和尴尬。
把话放在心里面,把预见写在作品中,是李白对自身的无能为力,最后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此后,李白继续他的游山玩水,继续他的求仙访道,甚至想用“栖蓬瀛”的方式来避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剑法高超的李白不但没有投军报国,反而选择了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样仓皇南奔,甚至认为“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国难当头,李白的这种退缩逃避的做法,既反映了李白在政治上的消极和绝望,也反衬出了在盛唐表象下的黑暗和腐朽。所以即使李白早早看出了安禄山的谋反之心,但却只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对于唐朝后来的发展,终究还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
"初唐四杰"中下场最惨的诗人,卢照邻为何投水自尽? 2024-01-16
-
李靖是谁 红拂女是李靖的老婆吗? 2023-12-17
-
王君廓死的有多冤?因不识字被杀 2024-01-26
-
唐初著名玄学家袁天罡,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4-02-12
-
陈玄礼发动兵变赐死杨贵妃,他后来结局如何? 2024-03-12
-
唐玄宗为什么要把国库珍宝全留给安禄山? 2024-02-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