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之君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
- 中文名:萧衍(464年-549年)
- 别 名:梁武帝,叔达,练儿
- 国 籍:中国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秣陵(今南京)
- 出生日期:464年(甲辰年)
- 逝世日期:549年(乙巳年)
- 职 业:皇帝
- 信 仰:佛教
- 主要成就:建立大梁,天监之治
- 代表作品:《涅萃》《大品》《净名》
- 庙 号:高祖
- 谥 号:武帝
- 享 年:86岁
- 陵 墓:修陵
- 在 位:502—549年
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 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博学多才的皇帝就是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生于建康(今南京),籍贯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 建立者。 众所周知,萧衍是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 和帝”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因此,萧衍就是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作为萧氏家族的另一位高材生,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琴棋书画 样样精通,尤其是在文学、佛学上特别有造诣。因为其长于音律,擅长书法,时为”竟陵八友“之一,深受时人仰慕。
出生在显赫家族的萧衍,是个名副其实的高干子弟,要知道在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之前,中国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袭加推荐两种形式。所以,家族 的背景尤其重要,萧衍出身显贵,依靠得天独厚的门第条件,使得他的仕途比寒门子弟要顺畅得多。而萧衍也是个聪明的人,他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 优势条件,而不像其他的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白白浪费掉了败在面前的机会。
凭借门第,萧衍毫不费劲地到了卫将军王俭手下。王俭很欣赏萧衍,萧衍本身就是个不错的小伙子,不是单凭着强硬的后台上来的,而是自己也确实 在王俭的手下认真做事,因为表现突出,屡屡立下战功,王俭十分满意,不久就提拔萧衍为参军。此后,萧衍升迁得很快,在朝廷中的威名很重,也 很受皇帝的赏识。后齐武帝去世,萧衍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帝王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南齐末年,由于东昏侯暴虐无道,各地皆起兵造反,不过都被平息,当时最为得力的是萧衍的兄长、时任雍州(今湖北省襄阳)刺史的萧懿。可是,后 来连萧懿也被东昏侯所杀害。之后,萧衍继承了兄长的职位,接任雍州刺史。非常喜好乐府诗的萧衍,上任后立刻就派人搜集当地的民歌,并恢复了 自魏晋以来就已停止的民歌搜集工作,一下子使得这个朝代又变得富有诗情画意了。另一方面,萧衍也在积极寻找机会,举兵推翻东昏侯。萧衍知道 ,这一天不会等太久。果然,待时机成熟时,萧衍发兵进攻首都建康,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是为齐和帝。而东昏侯就在政变中被将军王 珍国所杀。由于萧衍掌握着国家的军机大权,齐和帝手中并无实权,于是齐和帝让位于萧衍,之后萧衍受齐和帝禅让,在天监元年(502年)登基。这 一年,齐国正式在历史舞台上画上了句号。这一年,一个新的王朝出现在世人眼前。
建立梁朝后的萧衍立郗徽为皇后,而他的皇后和妃子,为他诞下了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儿,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长子萧统,次子豫章王萧综,和梁简文 帝萧纲。此后,整个国家处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萧衍的帝国并没有因为他的才华,带给这个国家永久的庇护,相反他的学者气息,都与帝王身份格格不入,晚年的萧衍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任用 奸臣,特别是后期错用侯景,导致其发动叛乱,围困都城,并且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权,此时的梁国已是摇摇欲坠,因萧衍沉溺佛法,朝政荒废已久 ,当侯景入主都城时,垂垂暮年的萧衍竟对强大的侯景无能为力,只能眼见着整个国家被侯景一点点吞噬掉。结果萧衍很快病了,后来不能起床,最后,侯景也不给他饭吃,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在疾病中活活被饿死了。终年85岁,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后人尝试着用各种词语来总结萧衍,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一个玩忽职守的皇帝,但是都始终形容不出萧衍在世人心中的形象, 他是那么特别,他笃信佛教,却最终因佛而亡国;他诗情画意,却潦倒而终。不管萧衍最后如何困窘,他曾经也是那么闪耀不是吗?
-
潘玉儿:中国历史上唯一敢奴役皇帝的美艳少妇 2023-12-10
-
“百胜将军”尔朱荣的完败人生 2023-12-14
-
北魏五朝名臣高允的境界 2023-12-14
-
陈霸先是谁 陈霸先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侄儿没传给儿子 2023-12-17
-
强大的北魏衰亡竟是始于孝文帝改革? 2023-12-10
-
那些被戴绿帽还倒霉的文人:谢灵运丢官 吕安丧命 2023-12-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