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清廉又挽救了明朝,朱祁镇杀于谦的缘由是什么?
- 中文名:于谦(1398~1457)
- 别 称: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
- 字 号:字廷益,号节庵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
- 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
- 职业:兵部侍郎、少保
- 信仰:儒学
- 主要成就: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 代表作品:《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 谥号:肃愍,后改忠肃
- 称号:民族英雄
- 中文名:朱祁镇(1427年~1464年)
- 别 称 明英宗、正统帝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 出生日期:1427年11月11日(宣德二年)
- 逝世日期:1464年2月23日(天顺八年)
- 庙 号: 英宗
- 谥 号: 睿皇帝
- 主要成就:夺门之变后复位,废除“殉葬”制度
- 年号:正统天顺
- 陵寝:裕陵
- 陵 号:裕陵
- 年 号:正统、天顺
- 前 任:朱瞻基(明宣宗)
- 继 任:朱祁钰(明景帝)
- 继 任:朱见深(明宪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历史,非常奇特,喜欢他的人,盛赞为最有骨气的王朝,不喜欢他的人,又把他说得一文不值。
一个王朝,将近三百年,中间有那么多的人,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肯定有让人激动的金戈铁马驱逐胡虏,也有血腥恐怖滥杀无辜的冤案。
任何一个王朝都会有这种情况存在,但明朝之所以让人黑得那么厉害,是因为他的冤案,是一再的发生,而且是从创立者朱元璋,到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这种六月飞雪级别的冤杀一直都有。
这其中让人提起来最气愤,最冤枉的就是于谦了,其他人无论如何,都还能找出来一点点理由,但是朱祁镇杀于谦,实在是一点点正当理由都没有。
于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在大明王朝最危险的时候,用老弱病残抵挡了瓦剌人的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用自己的心行动,印证了自己写的那首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不但是挽救了大明王朝,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这次瓦剌一旦攻破北京,这又是一次北宋的惨剧,不但明朝会失败,从此之后定都北京几乎已经不可能。
于谦挽救了大明,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于谦是挽救了北京城,而且北京保卫战之后,给于谦的封赏他都没要,只是要了一个少保的虚衔,而且他为官清廉,当时朝野上下都把于谦视为明朝的定海神针,那为什么朱祁镇要杀了于谦呢?
这一切都要从朱祁镇说起,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尽管古代中国一直的说法都是皇帝没有错,错的是太监和大臣,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一切就是朱祁镇的错,从开始到结局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当初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带着20万大军的明朝精锐,这里面就包括了明军的主力部队三大营,结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带领的瓦剌人打败,全军覆没,朱祁镇也做了俘虏,皇帝做了俘虏,这也算是奇耻大辱了。
但命运总是喜欢给朱祁镇开玩笑,在此后的日子里,朱祁镇像一个肉票,不断地被瓦剌人用来向大明勒索钱财,除了最初得到些钱财之外,瓦剌人发现自己手里的肉票不值钱了。
按照通常理解,瓦剌人凶残成性,那恼羞成怒之下还不把朱祁镇给撕票了呀,但是并没有,朱祁镇的命实在是太好了,也可能是这个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总能在困境中让人产生同情,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结果在明朝第一大忽悠杨善的超级出使模式下,瓦剌人居然放朱祁镇回到了北京,为什么说杨善是个大忽悠,因为他这次来根本就没带钱,来赎人居然不带钱,就连国书上也没有明确写明要带太上皇朱祁镇回去。
没错,这个称呼的变化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本原因,被俘的皇帝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皇帝换是很好找的。
现在的皇帝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很显然他不喜欢朱祁镇回来,于是赎金也没有,国书也没有写明,但就是这种奇葩出使,杨善先生居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把太上皇给迎了回来。
只能说大明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呀,但朱祁镇干出了瓦剌的牢笼,就又进了北京的囚室,他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现任的皇帝,显然不喜欢这个哥哥,连做做样子都不肯。
一顶小轿迎太上皇回宫,一个破旧的地方让他住着,别看这地方破,但有个气派的名字,南宫,而且安保措施那也是顶级的,外面的人想见太上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当权者喜欢赶尽杀绝,这有时候跟个人道德没关系,主要是有些人只要活着,你哪怕是看管得再严,只要主人还活着,就能掀起巨浪,朱祁镇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有人知道他活着,就会有人想走捷径,通过朱祁镇来走向辉煌。
很快几个在朝里混得很惨的人就组成了小同盟,他们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是当年瓦剌人打进来的时候,主张南迁的人。
石亨是当年在土木堡之变中,逃回来的将领,曹吉祥是个不得志的太监,这几个人凑在一起,目的就是想要朱祁镇重现掌权,这样他们几个才能翻身。
这事看起来简直不可能呀,因为现任皇帝已经当皇帝七年了,牢牢把握着局势,前几年还把自己的儿子搞成了太子,虽说后来太子没那命死了吧,但起码说明,现任皇帝已经牢牢把握了朝局,想要朱祁镇复位,那简直难如登天呀。
但是这几个人,胆子真是够大,他们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时机,决定协助太上皇复辟,这是典型的宫廷政变,但这次政变与以往不同,政变的过程都是悄悄地,只有零星的苦难,但最终当朱祁镇重新坐到龙椅上的时候,上朝的钟声敲响了。
这些大臣们惊讶地发现,坐在龙椅上的人是朱祁镇,他的那些支持者们就只是喊了一句,太上皇复辟了,于是满朝的文武在短暂的惊讶之后,就跪地磕头,山呼万岁。
这简直跟八年前土木堡之变一样,让人难以置信,就这么就换皇帝了?
锦衣卫呢,东西高手们呢,什么都没有,朱祁镇回来了,回来的当天就逮捕了于谦,不久之后于谦就被处死了。
朱祁镇被囚禁了7年,而朱祁钰的皇位也做了八年,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一夜之间什么都变了呢,这个问题看其离奇,但实际上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朱棣的造反。
朱棣造反的时候,其实很多地方的政权都很暧昧,要投降可以,只要你朱棣能进得了南京,说白了对于大臣和大明王朝而言,谁做皇帝无所谓,皇位的争夺不过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家事而已。
这是古代皇帝一家统治天下的必然结果,不就是换另个一姓朱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所谓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后,一切都变了别的地方纷纷承认朱棣的合法性,跟没事人一样,有的也只是有个别的忠臣宁死不屈,但那是个人行为,绝大部分地方政权都是同样的态度,我只听皇帝的,谁是皇帝我就听谁的,谁是皇帝我也不在乎。
老朱家换皇帝玩,可怜了于谦,一个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人,最后死在了自己拼死保卫的朝廷里面,只能是一声长叹呀。
-
朱元璋大杀功臣,刘伯温写了一首诗保住性命 2024-02-24
-
嘉靖皇帝为铲除严党,为什么要从严世蕃先下手? 2024-01-07
-
朱高炽继位仅9个月就去世了,背后是什么原因? 2024-03-04
-
“三杨”之一杨溥简介 和杨士奇的区别 杨溥家训 2023-12-19
-
古代皇帝御膳房里的“阴谋” 2023-12-13
-
明朝最厉害的锦衣卫,陆炳最后结局是什么? 2024-03-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