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李重茂皇位的正统性,他为什么让位?
李重茂,即唐殇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他由韦后扶持上位,是一位“傀儡皇帝”。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唐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朝代之一,有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帝王,比如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玄宗李隆基,他们的故事为大家津津乐道,世代传颂。
然而,唐朝还要这么一位被遗忘的帝王,在许多历史书仅仅一笔带过,在帝王世系中甚至找不到他的名字,但他却是一位正统的大唐帝王。
他叫李重茂,是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孙子,中宗李显的幼子,仅仅在位十七天。但正统与否不能以在位时间长短来衡量,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正统:
首先,李重茂谥号为“殇”,可以叫做唐殇帝。由于他十六岁年少即位,也被称为“唐少帝”。他虽在位时间很短,但也有庙号,为“恭宗”。唐朝皇帝,后世大都称其庙号,所以,对他最标准的称呼应该为“唐恭宗”。
拥有庙号,代表在唐朝太庙中有他的位置,意味着他是被李唐皇家所承认的。不像汉废帝刘贺与晋废帝司马奕,谥号、庙号全无,皇帝身份不被皇家认可,在历史中只留下一个废帝的名号。
其次,高宗李治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英年早逝,次子李贤当太子时被废除,所以,李治便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并立下遗诏,让李显柩前即位。
之后武则天篡唐立周,是唐朝历史的一段插曲,废除了不听话的李显,立了听话的幼子李旦作为过渡。
武则天晚年决定还政李唐,李显无论从封建礼法“立嫡以长不以贤”来说,还是从前任皇帝诏书的合法性来说,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李旦也很识时务,将帝位让给了三哥李显。所以,大唐皇帝落在李显一枝,于情于理都顺理成章。
其三,李显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被武则天赐死;次子李重福涉嫌告密害死大哥,被李显与韦后流放;三子李重俊被立为太子后,因不满韦后与武三思专权,发动景龙政变,结果兵败被杀。所以,李显被韦后毒杀后,能立为皇帝的人选只剩下了年仅十六岁李重茂,再者他年龄小,好控制,也是理想的人选。
从上述情况看,从高宗李治,到中宗李显,再到恭宗李重茂,虽然充满了变故,但皇位的传承也无可非议。他之所以结局悲惨,全拜那个名义上的母亲,野心勃勃的韦后所赐。
韦后想沿着武则天的足迹,成为第二个女皇。毒死李显,拥立李重茂后,她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篡唐自立的脚步。但这一切,引起了李隆基的强烈不满。他联络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将韦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维护了李唐的江山社稷。但是,政变后,一个突出的矛盾摆在了眼前,便是李重茂怎么办!
政变打出的口号是“诛杀韦后,拥立相王”,李重茂感觉自己岌岌可危,也曾做过抗争。宫中的一群宦官宫女提出了建议:你们说韦后祸国乱政,可以改立李重茂的生母为太后,他的皇位来得有理有据,并没有犯错,废除皇帝没有道理。
然而,李隆基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搞政变,会与一群宦官宫女讲道理吗!太平公主还指望着拥立李旦李隆基父子,好攫取更大的利益,她会考虑谁更在理?封建统治阶级在夺取最高权力的斗争中,拳头胜过一切。
政变结束后,太平公主便看住了侄子李重茂,整天对他晓以大义,让他让位。李重茂为了保命只好答应,但是心不甘情不愿。在禅位那天,李重茂呆呆地坐在龙椅上不起来,心中充满了无奈。太平像抓小鸡一样,一把将他提了下来,说道:“天下归心于相王,这不是你一个小孩子的位置。”
低下大臣们看到这一幕,赶紧山呼万岁,想了一个蹩脚的说法:“国家有难,皇帝有尧舜一般的美德,让位于相王;相王替侄子主持大局,皇帝一家叔慈侄孝,是天下百姓之福!”
李重茂被迫让位后,他的二哥李重福便潜入洛阳,发动了兵变,自称为皇帝。李重福之所以敢发动兵变,最大的依据便是身份的优势。
李隆基即位后,为了稳固皇权,将他的兄弟们都监视起来,对政治不允许丝毫染指。用较为温馨的方式限制他们,缝制了长枕大被,与五位王爷一起花天酒地,抵足而眠。其中一位王爷便是他的堂兄,李贤的儿子豳王李守礼。而对于李重茂这个堂弟,李隆基则不敢与他抵足而眠。
开元二年(714),年仅二十岁的李重茂,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驻地房州。
虽然李重茂就正统性来讲,远远超过了李旦与李隆基,但在历史中却寂寂无闻。在夺权斗争残酷的封建社会,李重茂的一生成为令人唏嘘的悲剧。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告密者是谁?李世民为何成功? 2023-12-30
-
历史上新城公主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2024-03-14
-
大唐侯君集是好是坏,侯君集为什么要谋反 2023-12-20
-
唐朝宰相李勉和李渊是什么关系,关于李勉的故事 2023-12-18
-
李林甫身为一个狡猾的狐狸 杨国忠究竟是怎么扳倒李林甫的 2024-01-15
-
郭子仪再造的帝国是怎么被自己后代毁掉的? 2024-02-0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