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己的舅舅薄昭自杀,刘恒为何要这么做?
- 本 名:薄昭(?~公元前170年)
- 所处时代:西汉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时间:不详
- 去世时间:公元前170年
- 主要成就:帮助汉文帝登基,力保周勃等
- 姐姐薄姬:(薄太后)
- 外甥:汉文帝
- 爵位:轵侯
- 官位:车骑将军
- 姓名: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
- 别称:汉文帝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前202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57年6月
- 宗教信仰:黄老之学
- 主要成就:稳定汉初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利发展经济,开创“文景之治”
- 谥号:孝文皇帝
- 庙号:太宗
- 典故:亲尝汤药
- 陵墓:霸陵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三代皇帝,历史名人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四子,其母为薄夫人。吕太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等人举铲除诸吕。当时时为代王的刘恒虽然在铲除诸吕时没有出什么力。但他却是当时刘邦在世儿子中最年长的,同时他的母亲薄夫人性格温和,而且薄夫人只有一个弟弟薄昭,将来不会出现像吕雉那样专权,和外戚专权的局面。
经过陈平、周勃等老臣的考虑,最终决定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刘恒继位后,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推行朴素。他对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使得大汉天下太平、国力提高。
同时汉文帝还以孝治天下,是极具孝心的一个皇帝,《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说的就是汉文帝。
然而汉文帝虽然推行孝治,但是他后来还是逼着他亲舅舅薄昭自杀,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在刘恒为代王时,薄昭是对刘恒起到很大作用和帮助的,后来刘恒登基为帝,封薄昭为轵侯。
薄昭一则对刘恒有功,二则是薄太后的亲弟弟,本来薄太厚的娘家人就不多,刘恒自然对他这个舅舅不错。然而薄昭却仗着自己和太后、皇帝的关系,后来变成一个飞扬跋扈、骄纵不法的人,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有一年,汉文帝推行新政,并派大臣去钟毓去太原巡抚平叛。这太原本是薄昭的封地,而薄昭的家人薄贵却仗着薄太后和薄昭的关系,在那里做了很多坏事,惹得民怨沸腾。
于是钟毓就杀了薄昭,钟毓这个举动触怒了薄昭,结果薄昭就擅杀朝廷大臣,把钟毓杀了。
薄昭擅长朝廷官员这还了得,简直是无法无天,汉文帝就决定处死薄昭,但却遭到大臣和太后的阻拦。
大臣们劝说不要处死薄昭,是因为他是薄太后的亲弟弟,至于薄太后当然不希望处死薄昭。薄太后历数薄昭的功绩,责怪汉文帝无情杀舅舅。
汉文帝面对薄太后、大臣力保薄昭,他也进退两难了。因为杀了是不孝于母,不杀是失信于天下。
于是汉文帝就让张苍和周兴去薄昭家中设宴劝薄昭自尽。但薄昭不仅不从,还大骂汉文帝。薄太后知道此时后,就直接宣布赦免薄昭,然后她又去亲自斥责汉文帝。
这时钟毓的夫人得知太后赦免了薄昭,他悲伤绝望之下就自杀而亡,只留下一个年龄尚幼的孩子。
丞相张苍就抱着钟毓之幼子上殿申冤,同时周兴也以辞官相谏,经过这一件事,终于决定了汉文帝杀薄昭之心。
汉文帝宣薄昭进宫,薄昭进宫时却看见了汉文帝已经给他设好的灵位,正在祭拜。薄昭这时知道汉文帝是下了杀他的决心,最终薄昭无奈自杀。
对于汉文帝杀舅,是存在不同的评价看法,一则是汉文帝此举没错,毕竟是薄昭有该杀的理由,根据律法又不得不杀,错就错在汉文帝没有发现薄昭的弱点,还给他权利,才有这样的悲剧。
还有一种说法是,薄太后只有这一个亲弟弟,汉文帝执意要杀薄昭,有些不近人情。毕竟汉文帝是皇帝,他可以以九五之尊的身份赦免一个人,当然带来的就是惹来非议,失信于天下。不过这样的事在古代,一些皇帝对于杀伐决断也只是一句话的事。
不过话说回来了,汉文帝不仅是以孝治天下,而且还是一位难得的贤君。若是对于那些残暴之君来说,偏袒不杀是可以。但可惜的是汉文帝并非残暴之君。皇权虽重,他却不能失信于天下,为君者,家事再小也是大事。
-
赤眉起义的故事 2024-02-17
-
汉朝三杰分别是谁?为什么没有陈平 2024-02-20
-
历史上真实的刘邦是什么样的?真的是市井无赖吗 2024-01-25
-
汉献帝真的是一个软弱的皇帝吗 他的这一句话让曹操冷汗直冒 2024-01-04
-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死因之谜 2023-12-23
-
歌姬出身的卫子夫为什么会的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2024-01-2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