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登基之后是如何对待弟弟曹植的?为何没有杀他?
- 中文名:曹植
- 别名:曹子建、陈思王,陈王
- 字号:子建
- 国籍: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豫州沛国谯县
- 出生日期:192年(壬申年)
- 逝世日期:232年(壬子年) 职业:南中郎将、征虏将军
- 主要作品:《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
- 主要成就: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 王爵:鄄城王、东阿王、陈王
- 谥号:思
- 中文名:曹丕(187~226)
- 别名:魏文帝,曹子桓
- 国籍:三国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
- 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
- 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风气
- 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答临淄侯植诏》
- 谥号:文皇帝
- 庙号:高祖、世祖
- 年号:黄初
- 在位时间: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
- 陵墓:首阳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很多人对这首诗都非常熟悉,这就是著名的曹植七步成诗。
历史的记忆和评价,往往和当时的成败得失并不一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植,后世曹植的名气,远远在他哥哥曹丕之上。
尽管曹丕的文学才华也非常高,甚至还写出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集《典论》,但在大家的印象里,曹植的光芒远远胜过曹丕,尤其是一篇《洛神赋》,那更是光芒万丈,成了文学上的经典。
但如果回看真实的历史,曹植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当年他与曹丕共同争夺曹操继承人的位置,结果因为他过于放浪形骸,最终被曹操放弃,曹丕成了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自古以来夺嫡之争,都是非常残酷的,尤其是无情帝王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亲兄弟之间是完全没有任何感情可言的。
但尽管曹丕和曹植之间斗得很激烈,甚至还因为牵连到杨修这种世家大族,历史上曹操杀杨修可不是因为嫉贤妒能,如果是这样,那曹操根本不可能管理那么多手下,毕竟在曹操手下干活,必须要有真才实学。
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支持曹植,而三国第一祸害贾诩,他支持曹丕,并且最终出主意让曹丕胜出。
后来曹丕登基之后,对曹植打压得非常厉害,甚至可以说曹魏政权,对宗室的不信任,最初都是源自于曹丕和曹植的复杂关系,以至于后来被司马家篡了权。
那首煮豆燃豆萁,也是曹植写出来的,为了唤醒曹丕心中那残留的兄弟情义,毕竟求生是一种本能,哪怕是哥哥抢了你心爱的女人,甄宓。
最终曹丕并没有杀掉曹植,或许这首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不是最根本的,根本的原因是,曹丕已经剥夺了曹植的一切。
除了还活着之外,曹植一无所有,没有官职,没有事儿做,没有兵权,身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亲弟弟,大魏开国皇帝,宗室至亲,曹植居然被远远的发配,正值壮年,却只能靠诗赋解忧,这是古人最郁闷的生存方式。
曹植的活着,可是比死了更难受,曹丕没有杀曹植,还有个原因是因为大魏提倡孝道,把孝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为什么非要提倡孝道呢,因为就算是脸皮厚的跟曹操一样,他们魏国也实在没脸大力提倡,这跟后来的晋朝一样,都是家臣篡位。
所以魏晋两朝,都极力提倡孝道,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有多高尚的原因,而是没脸宣扬忠君爱国,只能退而求其次,忠孝仁义,剩下的就是孝了。
曹植后来很惨,一生郁闷不得志,好不容易把曹丕熬死了,以为可以出头了,他也想为大魏出一份力,结果还是被无情地打发走了。
曹丕的确没有杀曹植,事实上曹植却早就以另一种方式死去了,死在了无事可做画地为牢的现实世界里。
-
历史上温恢的才能如何?一生有何作为? 2024-03-14
-
凤雏庞统是什么结局?死于万箭之下 2024-02-15
-
夏侯霸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仇人抱忠?原因是什么 2024-02-18
-
周仓是什么人?差点让赵子龙弄死 2024-01-09
-
陆逊为什么会被孙权活活气死?真相是什么 2024-02-15
-
孙权干了什么把七十四岁的张昭吓的伏地流汗? 2024-02-1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