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是如何建立冉魏政权的?他为什么要颁布杀胡令?
- 中文名:冉闵
- 别 名:染闵、冉永曾、武悼天王、魏平帝
- 字 号:字永曾
- 所处时代:十六国(冉魏)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兰陵郡承县(今山东省峄城区)
- 逝世日期:352年6月1日
- 主要成就: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
- 祖 籍: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
- 在 位:350年―352年
- 年 号:永兴
- 谥 号:武悼天王、平皇帝
冉闵,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的西晋政权,是存在感最为稀薄的政权,以至于我们对那段历史,都愈发的模糊了起来。以西晋八王之乱为起点,五胡趁中原政权忙于内乱之际,纷纷内入中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族民众开始南迁,而迁移的这些人后来则成为了把握东晋政权的门阀,东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江南地区免于了战乱。但是,与南方战乱相对应的则是北方的战火连天,胡人大量涌入,各式各样的军阀式政权,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整个中原大地。这样互相征伐的结果是,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连年战乱也导致整个中原地区汉人数量锐减。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有这么一个人顽强崛起,他的出现曾一度力挽狂澜,挽大厦之将倾,这个人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冉闵。
冉闵是冉良之子,冉良在一次战争中身负重伤离世,此时的冉闵只有12岁。羯赵国主石勒将其聪明机灵就将其收为养孙,成年的冉闵武功超群,骁勇善战,为羯赵立下汗马功劳,渐渐的成为了高级将领。但羯赵惨无人道,使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义愤填膺的冉闵颠覆羯赵成立冉魏政权。
冉魏成立后不久,冉闵就发布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杀胡令”,就此中原大地一场血雨腥风的大屠杀风云聚集。“杀胡令”的举动确实让人感到疯狂至极,因为这一道命令引起了无穷无尽的杀戮。冉闵为什么会颁布这道“杀胡令”呢?
说道原因,我们便不得不提及冉闵的父亲,冉闵的父亲是乞活义军的将领,而乞活义军是为汉人生存而战的。冉闵自幼就受到父亲的感染,心中种下了拯救汉人的远大理想。而在羯赵寄人篱下的时候,冉闵时刻都忍受着羯族对汉人的血腥屠杀。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冉闵将心中的怒火转化成了拯救汉人的动力,而颁布“杀胡令”意在唤醒汉人的民族意识。
“杀胡令”祭出,让以前只能被动挨打的汉人揭竿而起,每个人都拿起武器打杀着胡人。而冉闵作为“杀胡令”的颁布者,也率领大军四处追击胡族。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杀胡浪潮,最终,胡族数百万人退出了中原地区,返回原来的生活地方。
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数据,“杀胡令”之前,汉人从西晋时期的2000万减少到了400万,当时侵略中原的胡人数量则达到600万之众。整个过程中,汉人较少了1600万,胡人增加了600万,通过这样的数据对比,我们不然发现,这个期间汉人经历多少鲜为人知的痛苦。而“杀胡令”的颁布彻底的将胡人赶出中原,给为数不多的汉人带来了喘息的机会。
假如没有冉闵的“杀胡令”,那么胡人将继续扩张,北方最后的400万汉人恐怕会被屠杀殆尽。假如胡人统一了北方后,再向南发展,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无法想象。当然,“杀胡令”的实施远远没有想象的简单,冉魏政权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各胡族人合力反击,冉闵也带领冉魏大军进行了无数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次战争中,冉闵为了解救万名被俘汉族少女,率领一万人杀入了胡人十四万的军队中。结果可想而知,冉闵的朱龙战马因为过度的疲劳倒在战场上,冉闵被敌军俘虏,并将其杀害。冉闵死后,苍天为之动容,随机出现了草木皆枯,蝗虫四起,7个月天上未下一滴雨的情况。胡人为之震惊,便派人前往冉闵墓前祭奠,祭奠当天则天降过膝大雪。
冉闵去世后,冉魏臣子失声痛哭,绝望到极点,除了少数逃亡东晋外,大多数则以自杀的方式保守忠节,无一叛国。冉魏政权仅仅存在了两年的时间,但是冉闵铁血的形象却被世人代代相传。
他的一生经历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我们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时,发现十六国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时代,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着,所以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但是历史问题不能仅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当我们回顾那百余年间的战乱时会发现,五胡裂土割据,称王混战。这样的情况意味着,在北方的土地上不断的上演着一幕幕的生离死别,所描绘这段历史的史书不过是寥寥数字而已,但这寥寥数字的背后则是无数条生命的黯然。也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冉闵成为了短暂但又闪烁着无限光芒的那一颗星辰,照亮了整个黑夜。
-
后凉创建者吕光是谁 乱世枭雄吕光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3-12-16
-
出身尊贵的公主,为何新婚三天就死了? 2023-12-10
-
五胡之一:匈奴国历史简史 2023-12-10
-
十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揭秘李雄传奇的一生 2024-01-18
-
苻坚——雄图大略的前秦皇帝 2023-12-10
-
历史上夫人宋孝武帝真与堂妹有染? 2023-12-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