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昌被强立为皇帝后,过得有多小心谨慎?
张邦昌,北宋末年宰相,是主和派代表人物,力主议和。靖康之役后,被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政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往下看。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会惊人的相似,宋太祖“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靖康之耻后,大宋王朝又上演了这样一出臣子窃权的戏码。但是这位臣子显然没有太祖的野心和气魄,登上皇位也实属无奈之举,最后还政赵氏却惨遭屠戮,这便是帝王家的无情,古代农夫与蛇,东坡先生与狼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宋高宗赵构和大臣张邦昌之间。
在经历了靖康之耻后,宋国孱弱的军事力量,显然是无法和金人抗衡的。而金人作为少数民族,因为自身思想文化的局限性,没有能力统治中原的百姓。而且金人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中原的统治权,而是宋人的财富。那么此时金人需要的就是一个帮助自己管理宋朝江山的代言人,虽然当时的赵氏软弱,但是积威甚重,原本就是国家的主人,并不适合作为金人的傀儡,于是主和派的大臣张邦昌便进入了金人的视野。
金人的军队兵临城下,东京汴梁危在旦夕。金人围而不攻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张邦昌在主张议和一派势力中颇具威望。在他的坚决拥护者宋齐愈,王时雍等人支持下,金人"劝进"张邦昌。希望他能登基成为宋朝的新的皇帝。这样的情景与当年的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如出一辙,然而张邦昌并不是宋太祖,他对江山也没有野心。他只希望做大宋的一个臣子,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张邦昌不答应,金人势必不肯罢休,大宋灭亡就在顷刻之间。
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下,张邦昌最终还是屈服了。这也是当前最好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住大宋的根基。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想必张邦昌在答应金人条件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了后来的结局。但还是义无反顾,这也是一个臣子能为国家做的最后的事情了。张邦昌虽然胆小怕事,但是却有一颗爱国之心,忠贞于大宋之心从未动摇过。登基也是被逼无奈之举,为了保住全城百姓的性命,他唯有接受金人册封这一条道路,别无他选。张邦昌在做皇帝期间非常的小心谨慎,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
1、 不去紫宸殿和垂拱殿办公
张邦昌做皇帝期间非常低调,办公地点上张邦昌选择了一处僻静的偏殿来工作,而且办公桌的布置也规避了皇族的摆放规矩,面向西方放置(皇室的摆放规矩是面向南方放置)。
2、 拒绝大臣不行跪拜礼
期间,张邦昌坚决不让朝中大臣行跪拜礼,在和朝臣商议事情的时候,也没有以“朕”自居,而是自称“予”,书信往来和宣布大事之际也不称“圣旨”,而是“手书”。
3、 用实际行动阐述身份地位
张邦昌做皇帝期间,有些臣子会故意讨好他,甚至有些人也会劝他,所有的事情应该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处理。但是张邦昌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因为他心中非常清楚,自己只是金人的一个傀儡,而现在这个皇帝的位子也只是一个形同虚设的架子。所以,他们用行动来证明,他是宋朝的臣子,是一个忠于宋朝的国民。
金人当时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与野心完全控制中原的,在金人饱掠北归之后。张邦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在传统的人臣思想影响下,还政于赵的想法成为了张邦昌的选择。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张邦昌将国玺又还给了康王。也就是这样一个举动,使得张邦昌的人生轨迹彻底的被改变。
宋高宗即位之后,张邦昌虽然是还政的首席功臣,但在宋代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之下。身处朝野之中的张邦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在还政之后不久,张邦昌就面临了第一次人生危险。当时的宋高宗赵构在启用主战派之后,张邦昌立马成为了主战派的攻击对象。但是,碍于张邦昌的还政功劳,宋高宗并没有取张邦昌的性命,但为平息主战派的怒火便将其贬为节度副使。
虽然高宗皇帝在表面不取张邦昌的性命,但是在宋高宗的心里始终都隐藏着一种杀心。张邦昌的这样一个举动则将他彻底的推入了万丈深渊之中。在当傀儡皇帝期间,金人将宋徽宗的嫔妃李春燕赐给了张邦昌,并被立为了伪楚政权的皇后。在还政之后李夫人的伪皇后名分自然也不复存在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张邦昌与李夫人之间却有着藕断丝连的情意。在一次酒后,张邦昌甚至还去主动招惹李夫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授人以柄的举动,对于高宗来说是天赐良机。
于是高宗悄无声息的抓住了李夫人,逼迫其指认张邦昌的罪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邦昌背负上了莫须有的罪责。在史书上关于张邦昌的罪行也仅是“诏数邦昌罪”,于是这个既是人臣又当过傀儡皇帝的张邦昌最终被高宗赐死了。
张邦昌的故事仅仅是两宋政权更迭中的一个小插曲。张邦昌本可自己做皇帝,那样的话或许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当他选择还政于赵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已经完全注定了。
-
石秀做了什么事情让宋江羞愧?梁山最耿直的好汉 2024-01-27
-
赵匡胤为什么会突然间暴死?真相是什么 2024-02-17
-
为什么要说范文虎无耻?他做了什么事情 2024-02-09
-
“庆历新政”的关键人物范仲淹,虽未成功但影响深远 2024-01-17
-
射死晁盖的凶手是谁?没人敢动他 2024-01-15
-
宋江接受招安,为什么要拉上好兄弟垫背? 2024-01-3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