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如何走上历史舞台的?他经历了什么?
- 中文名:郭子仪(697年~781年)
- 别 名:郭令公、郭汾阳
- 字 号:字子仪
- 国 籍:中国(唐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 出生日期: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 逝世日期: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
- 职 业:军事家
-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抵御吐蕃入侵
- 代表作品:《进赐前后诏敕自陈表》《请车驾还京奏》《论吐蕃书》
- 官 职:太尉、中书令、关内副元帅
- 爵 位:代国公→汾阳郡王
- 谥 号:忠武
郭子仪,唐朝时期名将,曾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立下赫赫功劳。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如果在封建王朝历史中,寻找一个遗憾的话,那便是王朝内忧外患之际,朝中缺乏中兴之将。自古以来,传统的封建王朝,多以文治国,而以武戡乱,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两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种是以文选拔人才,而另一种是以武选拔将领。此人就是武举出身,他一生的时间历经唐朝七位皇帝,一生多次挽大厦于将倾,救唐王朝于水火,甚至在死后被皇帝赐号为“尚父”,这个人就是唐王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
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科举制度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掌握朝政的局面,同时也给予了许多寒门出生的子弟,通过文治武功建功立业的机会。此举的受益者,其中就包括郭子仪。早年的郭子仪,参加武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唐王朝的重视。如果,历史仅是一条极其平缓的直线,没有任何波澜曲折的话。那么郭子仪只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乱世出英雄,恰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的发生将郭子仪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之上。
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似乎超出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预料。因为,安史之乱爆发之际,正是“开元盛世”的顶峰。安史之乱的叛将安禄山凭借着三镇兵力,在强盛的唐帝国掀起了巨大的风暴,并且在不久之后,便彻底攻克了当时的长安,玄宗皇帝被迫远遁于蜀地。
此时,正在守孝的郭子仪立马被唐肃宗紧急召回,并且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率领唐军,从凤翔出发,在长安城南大败叛军,并且顺势一举收复故都长安,郭子仪以此为起点,继续追击叛军,十月便收复洛阳。这就是被称为传奇的“手提两京还天子”。
二复长安
平定安史之乱后的郭子仪,曾受到了宦官的谗言,从而被皇帝解除兵权,赋闲在家。即使身在家中,远离朝堂之上,郭子仪的心中挂念的依然是大唐江山的安危。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国力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内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部则有来自吐蕃与回纥的强大军事压力。
公元763年,吐蕃犯境,慌乱之际,唐朝皇帝仓皇出逃,长安陷落。这个时候身在家乡的郭子仪,身边仅有20余名亲兵,对付吐蕃简直以卵击石,郭子仪也深知这一点的。于是,他急忙召集各地唐军,誓师大会之中,流下眼泪说道要雪国耻,光复长安。最终,在郭子仪的率领下, 唐朝军队仅凭几千人的孤军,便顺利的收复了长安。这也正是,郭子仪人生中第二次收复长安。
在这之后的郭子仪,成为了整个大唐王朝的中流砥柱,后来吐蕃联合回纥再次进攻唐王朝,在这样形势危急的情况之下,郭子仪只身一人,前往回纥军队营帐之中,说服了当时的回纥首领,放弃进攻唐朝的想法,并且约定共同对付吐蕃。在此之后郭子仪常年负责边关,当时的吐蕃慑于郭子仪之威,久久不敢轻易犯境。
我们回顾这位大将的一生履历,我们或许会发现,郭子仪不愧于名将之列。一生中,平安史之乱,数次大破吐蕃,两次收复长安。郭子仪一生经历了唐朝七个皇帝,虽然手握重兵,却总以匡扶江山社稷为己任,并且居功从不自傲,也不以武力称雄一方,以至于《旧唐书》中,也这样描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
-
县令羞辱穷小子,李世民直接把穷小子提拔成宰相 2024-03-06
-
贞观遗风是怎么出现的?武则天做了些什么? 2024-02-29
-
阴险狡诈的李林甫,为什么能独掌大权十多年? 2024-03-15
-
唐顺宗李诵已经当了二十年的储君,但为何仅仅在位三个月? 2024-03-17
-
来俊臣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会被太平公主害死? 2024-02-03
-
探索李重茂皇位的正统性,他为什么让位? 2024-03-1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