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李世民有过一次想要自杀的行为?真相是谁什么?
- 姓名:李世民(599.1.23~649.7.10)
-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
-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 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
- 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
- 在位时间: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
- 庙号:太宗
-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 年号:贞观
- 上一任皇帝:李渊(唐高祖)
- 下一任皇帝:李弘(唐义宗)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即皇帝位,年号贞观。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杀是一门艺术,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尤其是政治人物的自杀,太快了真的就死掉了,太慢了又被认为是作秀。
旁边一定要有一个忠心的人物,眼疾手快,一把拉住,痛哭流涕地说,使不得呀,使不得呀,然后自杀的人在慷慨激昂地说一番言论。
李世民这次的自杀,就完全属于上述的情况,李世民听到太子要造反的消息,那简直是如五雷轰顶,一时间无法接受,他要自杀,也是一种姿态的表示,主要是这事儿对李世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李世民是政变上台的,这一点世人皆知,而自从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这一辈子做事最大的动力,就是洗刷或者是降低,玄武门事件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正的人往往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醉生梦死,他上位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所以上位之后就纵情挥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还有一种人就是得位之后,因为自己位置来的有问题,反而能更加勤奋地工作,一次来希望自己的名声好一点,唐太宗李世民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后来的宋太宗也想学李世民,但是没学好,急功近利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李世民是通过与太子之间的争斗和杀戮上的台,因为他一开始就避免自己的孩子也出现这种情况,登基后的第二天,就立李承乾为太子,不断的给太子封赏,强调儒家的继承观念,立嫡立长早早的就希望其他皇子断了当皇帝的念想。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给他选的老师都是当世的大儒,从小就当做是大唐王朝将来的皇帝培养,可惜的是这一切似乎并不奏效,老天象是要故意给李世民开玩笑,太子和李泰之间,越来越像当年李世民自己。
太子因为从小就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所以性格难免说一不二,更重要的是,太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从此行动不便。
唐帝国以武力立国,这样的太子让很多人都看着很难受,另外李泰也表现得非常优秀,组织人编写书籍,俨然就是当年秦王府的样子。
李世民再怎么喜欢李承乾,无奈这个李承乾是不断的在作死的边缘试探,尤其是这个家伙不知道怎么就喜欢上了突厥人的生活习惯,经常在宫里假扮突厥人,还让手下人配合他。
比如说自己装死,按照突厥的风俗手底下的人大哭不止,还要有刀划伤面部或者割掉耳朵,李承乾玩这个玩的是不亦乐乎。
而且还放出话俩,自己能取突厥做个将军冲锋陷阵就心满意足了,你作为大唐的储君,说出要去给突厥人做手下这样的话,这不是荒唐至极吗。
李承乾做的荒唐事还有很多,这些都被李泰看在眼里,他做得越过分,李泰就越开心,李世民对太子的申饬也越来越多,对李泰反倒是赞赏有加。
李承乾最终感觉到了事情的危险性,但他没有选择改正自己的行为,而是选择了铤而走险,他准备发动叛乱,直接学父亲那样夺得皇位。
有了贼心有了贼胆,李承乾于是就联系了朝中的一些大臣,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侯君集,当年他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哪也不是吹出来的,很快太子某反倒额事情败露,李世民听到此事,气得拔剑就要自杀,他实在是接受不了这种失败。
一个叱咤风云,说一不二的天可汗,居然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教育好,不但没有教好,而且儿子还要杀自己,李世民一时间觉得自己实在是失败透顶。
自杀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发泄,他当然知道肯定会有人拦的,但生气很伤心是真的,作秀的成分也多少有一点。
最终太子被废,此后事情也证明了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的影响,为了不让当年的事情重现,本应该做太子的李泰,也被李世民废了,李世民就是想要告诉这些孩子们,太子的位置不是抢来的,老老实实的人才能做太子。
最终选了最懦弱的李治,一场太子之争,最终为武则天人做了嫁衣。
-
曹洪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丕为什么想杀他? 2024-02-27
-
张飞有多勇猛?战斗力吕布害怕,关羽对他佩服不已 2024-02-18
-
孙尚香真的只是孙权的棋子吗? 2024-03-05
-
诸葛亮从村夫到丞相,机缘、努力缺一不可 2024-01-25
-
司马师有多厉害?整朝纲、平三叛、退诸葛恪 2024-02-06
-
糜芳为什么会投降曹操?与刘备倒戈相向 2024-02-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