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答应吕后出山请求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 姓名:吕雉(前241年~前180年)
- 别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
- 字号:娥姁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 出生日期:前241年(辛酉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 宗教信仰:黄老之学
- 主要成就:与刘邦共定天下,临朝称制十六年,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谥号:高皇后
商山四皓是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历经秦,汉两个帝国。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这件事在汉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背后却有着汉朝政治自身的运行逻辑。
都知道刘邦这个人是草莽出生,年轻的时候,以游侠自居,不务正业四处游荡,性格上大大咧咧,手底下的兄弟也都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刘邦,性格上草莽气息非常严重,尤其看不起那些儒生,多次在儒生面前表现出无理的样子。
刘邦的优点很多,能礼贤下士,善于听取意见,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尤其是在分权力的时候,那是毫不在乎,不像项羽那样把打印的角都磨平了,也舍不得给。
打天下的这些优点,在坐稳了江山之后,并不能自动吸引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比如说商山四皓,所谓的商山四皓指的是隐居在商山的四个胡子都皓白的老者,他们都是当世的名人,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他们都不肯。
吕雉的吕家其实非常有权势,当初吕雉嫁给刘邦,算是对刘邦这支蓝筹股的投资,吕雉能在刘邦时候掌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吕氏家族长期在刘邦集团中形成的权势。
刘邦活着的时候,或许也预感到了吕雉的权势过大,或者是单纯的喜欢戚夫人,于是就萌发了换太子的念头,这可是大事,历来因为皇位相争,导致国家实力受损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君王的第一代到第二代之间,那出问题的可太多了。
想换太子,最恐惧的还是吕雉,他所有的荣华富贵和权势,在刘邦死后,可都要仰仗自己的这个儿子,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出来吕后的能力了,他去找了张良,这个大汉朝第一谋士。
找张良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就是让长两个给他出主意,尤其是当这个主意有难度的时候,张良肯定会提供帮助的。
第二层更重要,那就是让张良站在刘盈这一边,只要张良肯出主意,那显然张良是站队刘盈的,萧何那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支持刘盈的。
萧何常年在后方主持政务,筹备粮草,吕雉和刘盈也同样是常年呆在后方,代表刘邦,稳定军心,在长期的合作中,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况且吕雉还和萧何合谋弄死了韩信,足见两个人关系不一般。
张良出谋划策,萧何铁杆支持,再加上樊哙,那是吕后的妹夫,就更不用说了,吕后这边赢面很大,再看看张良能出什么好主意,就更是双保险了。
张良的主意就是请商山四皓出山,为什么刘邦请不动他们呢,主要是因为刘邦的坏名声早就被人知道了,吕雉之所以能请得动,是因为不是吕雉请的,而是吕雉代表刘盈去请的。
刘盈从小生存的环境都是非常好的教育,为人处世当然会被这四个人喜欢,而且这也代表着大汉朝的未来,商山四皓能辅佐将来的皇上,他们肯定愿意,他们只是不喜欢刘邦,又不是讨厌汉朝。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这个本来就看不起儒生的人,为什么见了商山四皓就改变了主意了,其实不是商山四皓厉害,而是他代表了吕雉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连刘邦都做不到的事,吕雉做到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吕后势力很大,而刘邦心理也清楚,这里面肯定有朝中重臣的协助,面对羽翼已丰的刘盈和吕雉,刘邦也就打消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说白了,换了太子,新太子没有根基,也不一定就坐得稳,更主要的是,刘盈也是刘邦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谁接班都刘邦来说,其实都差不多,所以换太子这事,对于刘邦而言,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动力,看到刘盈势力这么大,也懒得再动干戈了。
商山四皓的背后,代表了当时的思想潮流,经过汉初的征战,人心向背,其实都要一个安定的朝廷,大家都不想再折腾了,老老实实按照嫡长子继承就行了,没必要再搞出那么多问题出来。
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他的名字商隐来源就是商山四个老头隐居的意思,可见这个意向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
西汉外戚大臣薄昭嚣张跋扈,最后怎么会自杀? 2024-01-17
-
袁绍在被曹操攻打时,为何不让袁术来支援他? 2024-03-20
-
韩信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背水一战”能够成功? 2024-02-21
-
历史上真实的江东霸王孙策才能到底如何? 2024-03-22
-
平阳公主:三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2023-12-14
-
黄巾起义谋划了十多年,为什么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2024-02-2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