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蓝玉因何而死?真的是他咎由自取吗?
蓝玉(?~1393),定远(今属安徽)人,汉族,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都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多人也经常拿这个来批评中国的关系,但巧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军事成就,全都是超级关系户完成的。
卫青是汉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们两个取得的成就辉煌而灿烂,然后就是蓝玉,他作为常遇春的小舅子,最后取得了跟卫青霍去病一样的伟业。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起兵,最终取得了天下,但实际上,朱元璋的主要对手和作战任务,是跟陈友谅和张士诚在打,等到消灭了竞争对手之后,元朝基本上也没什么实力了。
尤其是作为元朝末代帝王的元顺帝,一看到徐达的大军北伐,早早地就溜了,对于汉人来说,这是改朝换代,夺回了自己的失去了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
当时对于元顺帝而言,他只是搬了个家,从北京搬到了更北的地方,这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大本营,走的时候,带走了全套的行政班底,军队还有玉玺,这个政权史称北元,但对于蒙古人来说,这跟元没什么区别。
徐达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对于明朝而言,只要有北元这个威胁存在,南京城龙椅上的皇帝,就一刻不得安生。
但元顺帝带走的是一整套班底,明朝跟他们多次交锋之后,也明白了,要彻底歼灭他们并不容易,跟百年前入主中原一样,他们起兵的机动性实在太强了,你一来他们就往北逃,让你无处发力。
当上一代名将落幕之后,终于等到蓝玉出场了,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磨练了很久,尤其是舅舅常遇春那种不要命,喜欢长途奔袭的打法,在蓝玉心理烙下了深深的烙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北元,这一次朱元璋给蓝玉的命令是尽可能的深入大漠,尽可能的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蓝玉没有辜负朱元璋,更没有辜负舅舅常遇春,他率领的军队,一路往北追,在后勤补给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蓝玉下定决定,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终在捕鱼儿海彻底逮住了北元的老巢,此前北元的军队也被打败过,打不赢就跑,成了他们的信条,这一次谁也没有想到遇到了疯了,都已经跑到了这里,没想到蓝玉居然还是追了过来。
这一仗,北元是输得连内裤都没有了,蓝玉俘虏了北元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
玉玺丢了,官员没了,宗室被俘虏了,对于北元来说,从此就没有北元了,有的只是一个个小部落,他们有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时代。
蓝玉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回去之后,却被封为凉国公,这是因为蓝玉有点飘了,据说是欺负了元朝皇帝的妃子,还有就是隐匿所得,纵兵劫掠。
除了欺负女人这事儿蓝玉做得确实不地道之外,其他的事情,是任何一个领兵在外的将领都会遇到的情况,尤其是这种长途奔袭,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前方可能浴血奋战,后方朝廷上官员的弹劾也跟雪花一样。
我们不能去指责那些文官,也无法去埋怨蓝玉,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所处的位置上,不得不做的事情,文武之间的博弈,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蓝玉的下场非常惨,你说冤不冤,他取得战功后,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强占东昌民田,甚至还赶走监察他的御史。
这种骄纵地区是作死,但究竟死不死,只跟皇帝有关系,跟他做了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
这种告发谋反是朱元璋时代最常见的伎俩,没什么好具体分析的,说你谋反就谋反,锦衣卫熟得不能再熟了,轻车熟路流程清楚。
最终蓝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并被抄家,灭三族,而起以此牵连的人更是无数,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这就是明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蓝玉很冤,谁让他遇见的是朱元璋呢,比起蓝玉多少还有点自作自受,那些受他牵连的人就更冤了。
说到底,无非就是老朱家的江山要做得稳,骄兵悍将必须被除掉,张牙舞爪的也必须要老实起来,朱元璋要的就是一群羊,而只有他一个人是狼。
-
不爱江山爱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2024-01-12
-
明朝首辅杨一清简介 杨一清与刘瑾的故事 2023-12-19
-
张居正对历史有什么贡献?死后为何被抄家? 2024-03-08
-
傅友德有多牛?提着自己儿子的头颅扔到朱元璋脚下 2024-01-14
-
朱允炆到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2024-03-10
-
马皇后为什么会被叫大脚皇后?用自己的贤德让人敬佩 2024-02-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