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弱是什么人?他自杀的背后是何真相?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下面由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徐弱之死乃是典型的“舍生取义”,如果他不选择赴死,那么只能选择死战或者苟活于世。墨家巨子孟胜受阳城君所托为其看守领地,但面对楚肃王收封地之举无可奈何,眼看无法完成好友所托,于是觉得失信于人的孟胜选择了自尽,徐弱虽然进行了劝说,但并未成功,反被孟胜说动,最终决然赴死。
徐弱之死乃是典型的“舍生取义”
墨家巨子孟胜,在楚国阳城君手下做事,阳城君在外出时便命令孟胜替自己守护封地,并将“璜”一分两半当做信符,两人各持一半,约定如果有人持有另外一半信符,只要两块信符能够合二为一,你便要听他的命令。
楚襄王去世之后,因变法而对吴起恨之入骨的贵族们群起而攻之,想要诛杀吴起。情急之下,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尸首上,贵族们便以弓箭将其射杀,但很多箭矢却射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按照楚国的律法,毁坏王尸乃是大罪,是要被株连三族的。
之后楚悼王的儿子芈熊臧继位,是为楚肃王。由于当时攻坚箭杆上刻有各个贵族的标志,于是楚肃王便下令将毁坏父亲尸体的贵族们统统抓起来,依法严惩。于是陆续有七十多个贵族被抓,但阳城君却得以逃脱,楚肃王虽然没有抓到阳城君,但却要收回阳城君的封地。
被派来接收阳城君封地的使者自然是没有另外一半信符的,但是孟胜也明白,凭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守住封地的,于是便说,“受人委托守护封国,且有信符的约定。如今虽然没有见到信符,但凭我们的力量,又根本无法抵御楚王的大军,恐怕我也只能死在阳城了。”
孟胜的弟子徐弱便劝孟胜道,“如果死对阳城君有益,那么死便死了;可如今死非但对阳城君无益,反而会使墨家损失惨重,甚至可能使墨者从此絶于世。”
孟胜则说,“不然,我与阳城君就算不是师徒也是朋友,就算不是朋友也是臣子。如果不死,从今往后,天下人求严师必然不会再选择墨家,求贤友也不会选择墨者,求良臣更不会选择墨者,那才是真正害了墨家。如果赴死,那么便必然会有人行墨者之义,从而继承墨家遗志。我将会把巨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乃是贤者,墨家怎么会絶于世呢?”
徐弱便说,“如果真如夫子之言,那么便请我先行赴死”,于是便在孟胜之前死去了。孟胜派遣了两个手下带人冲出重围,要将巨子的令牌送到田襄子那里。而阳城被楚军围困,孟胜死了,他的弟子追随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
冲出去的人中有两个人终于见到了田襄子,并且把巨子令牌和孟胜的指令(传巨子位于田襄)交给了田襄子,准备回去楚国和追随孟胜殉葬。田襄子制止他们说:“孟胜子已经把巨子的位子传给我了,你们要听我的,不要回去。”但是那两个人还是回去殉葬了。
徐弱不死便只能选择死战或苟活于世
从整个事件来看,徐弱显然不是怕死之人,他之所以会劝孟胜,只是担心墨家的传承从此断绝罢了,在知道孟胜已对身后之事有所安排之后,便慨然赴死了。而且,当时的墨者均认为,如果不听巨子的话,那么便是不知墨家之义,那么徐弱作为一个墨者,在孟胜决然赴死之际,也只能选择追随。
如果徐弱不选择赴死,摆在他面前的无非两条路,要么追随孟胜,要么只有逃亡。
1、追随孟胜。如果追随孟胜,那么便是和楚军决一死战,与城共存亡。在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极为悬殊,且根本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守城的成功性几乎没有。徐弱最终的结局或者是战死沙场,或者是在孟胜死后追随而去。
2、畏死逃亡。在那个极为重视个人品行的时代,如果徐弱选择了逃亡,那么必然是个名声扫地的结局。如果能够顺利逃亡,他也只能就此隐姓埋名就此苟活于世。
从徐弱的行事风格来判断,第二点他显然是不会选择的,他所能做的便仍然是只能追随孟胜,这也是当时所有墨者的一致选择,当然结局仍然是个死。
-
廉颇和蔺相如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2024-01-05
-
历史上孙膑与自己的师兄庞涓之间的关系如何? 2024-03-12
-
秦昭襄王的王后是谁 秦昭襄王的长子是谁 2023-12-19
-
秦庄襄王是谁的儿子 秦惠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赢政是什么关系 2023-12-19
-
胸怀广阔秦穆公得了“健忘症” 2023-12-13
-
春秋战国楚庄王酷爱鱼糕的故事 2023-12-14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