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孝武帝刘俊有多宠爱殷贵妃?她死后有多惨?
提起贵妃,那位“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名人小编告诉你。
在古代受宠的妃子并不少见,但去世以后被报复的如此彻底的并没有几位,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殷贵妃是刘宋孝武帝刘俊的宠妃。这位宠妃的来历颇有争议,有人说他是殷琰家人,也有人说她和起兵叛乱的刘义宣有关系,不过这都不妨碍她受到独宠。
殷贵妃与孝武帝生的儿子刘子鸾在皇子中排行第八,非常受宠,五岁就被封为襄阳王,食邑二千户,后来还任东中郎将、吴郡太守,紧接着又改为新安王。又过了一年,升任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琦太守,南徐州在当时是首都建康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显著,在刘子鸾被任命为南徐州的刺史之后,孝武帝还把吴郡也划给了南徐州,有了吴郡这块江南富庶的地方,南徐州的地盘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经济实力也在增加。
这样的宠爱使得其他皇子十分眼红,尤其是何皇后所生的太子和二皇子。太子刘子业六岁就被立为了太子,优势完全在年龄上,本来太子之位就不太稳,由于年轻时过于顽劣,经常被孝武帝责骂。这个二皇子刘子尚,在刘子鸾出生前他是最受宠的,刘子鸾夺走了他的位子也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这两兄弟虽然在孝武帝面前的待遇也不同,但毕竟是亲兄弟,也不会有人支持刘子尚争夺太子之位,所以也没有矛盾。
而有了刘子鸾以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太子就觉得父皇在处处挑自己毛病,有一次只是因为字迹潦草了一些,就被孝武帝一顿臭骂。刘子业就将这些怨恨都记在了刘子鸾母子身上,认为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殷贵妃。不止太子这样想,很多朝臣也认为孝武帝由于太子屡屡犯错,有意要废太子,改立新安王刘子鸾。
这是就明显分出了两个阵营,一面拥护太子,另一边则对皇帝改立新安王的想法表示拥护。侍中袁额就是坚决站在太子一边的典型代表,袁额带领一班太子的拥护者,极力在孝武帝面前说太子好话,使得孝武帝暂时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
虽然太子的位置保住了,但孝武帝还是有让刘子鸾接班的想法,考虑到现在刘子鸾年纪还小,没办法站出来带队夺权,急需得利的助手辅佐。于是孝武帝将当时的著名的人才,刨除拥护太子的之外,一股脑都送到刘子鸾府中,帮他培养羽翼。在这些人当中,出力最多的是一个叫谢庄的,由于他之前就有很高的名望,所以被任命为新安王长史。
大明六年(462)四月,殷贵妃去世,相传宋孝武帝刘骏十分思念殷贵妃,于是就把棺材做得像抽屉一般,每当想见她的时候,便将棺材拉开一睹遗容。殷贵妃死后,这个谢庄作了一篇《宋孝武宣贵妃谏》,其中有这样两句:“冀训拟幢,赞轨尧门”,前一句用《列女传》中的典故,将殷贵妃比作启的生母,我们都知道在大禹去世之后,姒启继承了皇位。后一句更厉害,用的是《汉书》中的典故,“尧门”就是“尧母之门”,汉武帝将钩弋夫人赵氏住的地方称作“尧母之门”,因为她和尧母一样怀胎14个月才生下儿子。谢庄将殷贵妃比作赵氏,赵氏同殷贵妃一样,都不是正宫夫人,而且都擅宠一时,这个典故用的是十分的贴切。可钩弋夫人赵氏生下的儿子可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这就很微妙了,孝武帝一直十分崇拜汉武帝,谢庄玩这种把戏孝武帝不会看不出来,这就再一次将改立太子的选项摆到了孝武帝的面前。
虽然有谢庄这样的人在旁敲侧击,孝武帝对殷贵妃的思念也是尤为深切,但可惜的是孝武帝在殷贵妃去世两年之后也突然去世,而太子之位却没有任何变化。这一下无论是新安王刘子鸾还是谢庄都有些措手不及,借着这个机会,太子刘子业就顺利地登上了皇位。
刘子业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殷贵妃的墓掘开,甚至还要掘孝武帝的景宁陵,多亏大臣们苦苦相劝才没有实施,即便这样他也往孝武帝的墓上泼了一通大粪出气。挖坟掘墓这还只是前奏,紧接着刘子业就将殷贵妃的儿子新安王刘子鸾、第二十二皇子南海王刘子师以及第二皇女一个接一个地赐死,直到将殷贵妃的子女全部清理干净。最后对于新安王身边的谢庄等人也没有放过,“赞轨尧门”的内涵精通史书的刘子业也能听得出来,谢庄比较幸运的是有人替他求情,所以只是被关了几个月,保住了性命。
-
崔浩:北魏著名政治家,立下汗马功劳却惨死 2024-01-03
-
刘子鸾10岁时为什么就被赐死?他死前说了什么 2024-02-15
-
强大的北魏衰亡竟是始于孝文帝改革? 2023-12-10
-
北齐胡太后:做太后怎比得做妓女快乐 2023-12-10
-
冉闵的政治才能怎么样?冉闵能否对抗其他国家的进攻? 2024-02-28
-
北齐第一杀手刘桃枝,他一生杀过多少人? 2024-01-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