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作为东吴最后一个皇帝 下场到底是什么样的
- 本名:孙皓
- 别称:孙晧、彭祖
- 字号:元宗、元景
- 所处时代:三国→西晋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时间:公元242年
- 去世时间:公元284年
- 主要作品:《遗群臣书》
- 在位:264年-280年
- 年号1:元兴、甘露、宝鼎、建衡
- 年号2:凤皇、天册、天玺、天纪
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杀人手段残忍,烧锯割头,最终下场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国家,许多周边的国家都选择对汉朝俯首称臣。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各地大军都开始了割据,不愿意听从汉王室的调遣。最后汉朝的天下被三股势力霸占,分别是魏蜀吴。
曹操一心想要平定天下,但是赤壁之战的失败让他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于是曹操最终退守汉朝廷,继续挟天子以诸侯。而东吴的孙权一直据守东南,把持着天下三分的局面。但是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却在短短十三年,就将东吴多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当时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叫作孙皓,是上一任吴国皇帝侄子。因为在皇帝驾崩之时年长,而皇帝的儿子们都年幼,就被立为皇帝。孙皓原本是一位侯爷,在官场与民间都有着不错的名声。于是大家都愿意相信他,而他的麾下也游说朝堂的宰相与将军,最终孙皓登临皇位。
在孙皓登基之前没有人了解孙皓的真实性格,但是在他称帝之后,所有人都了解被骗了。他在成为皇帝后不久,就将皇太后逼死了,还杀害了宰相与大将军,从此之后,吴国再也没有能够限制孙皓的人了。
孙皓可是一个十足的昏君,他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原本孙皓就爱好喝酒,并且他还要求所有的人陪他一起喝酒。在宴请大臣的时候,这位皇帝要求所有的人必须喝完七升酒。而酒量不好的大臣也必须喝下去,并且大臣之间相互举报,发现有没有喝完的大臣,就会法办。
并且孙皓还实施许多酷刑,使得大臣不敢上书。当年他的妃子喜欢派遣自己的下人上街抢夺市民的财物,而一位大臣仅仅是因为执行了自己的职能将下人法办,孙皓就派人对这位大臣用刑。他派人将大臣抓住,用烧红的锯子锯掉了大臣的脑袋。
并且孙皓在统治期间十分残暴,他常常将自己不喜欢的妃子与下人扔进一条人工河中。人工河是他下旨开凿的,但是却是用来放尸体的,还不准有人收尸。并且有人上书希望他能够收敛自己的暴行,孙皓就将上书的人杀掉了。
除此之外,这位吴国的皇帝还十分迷信。在看见四月天的树叶之上有露水,就选择改变自己国家的年号。而在地下挖出了鼎,也要改变年号。根据历史的记载,孙皓在位的十三年中,一共改了八次年号,比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多,可见这一位皇帝的昏庸无能。
由于孙皓的胡作非为,吴国的发展十分缓慢。国内的实力也因为他的原因,最终国库空虚、实力羸弱。并且由于多年以来孙皓都让大臣们相互监督,导致人心不齐。
而且原本吴国的大将军又被孙皓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导致吴国的大军的实力大幅下降。原本吴国还有实力对抗蜀国与魏国,但是由于孙皓的原因,吴国早就不如当初了。
后来魏国的司马家开始了自己平定天下的道路,当西晋的大军来到吴国边境之时,吴国的国内看着安稳,实际早已千疮百孔。孙皓了解西晋攻打吴国之后,派人传唤大将顾濬,询问他对于战争的把握。
顾濬面对西晋的进攻表现地十分轻松,自信地说道只要两万大军就足以击退西晋的大军。于是孙皓根据他的说法给了他两万的士兵,但是顾濬却不了解这群士兵早已对吴国失去了归属。
面对西晋的进攻,吴国的大军十分浮躁。原本在孙皓的统治之下,吴国就已经失去了人心,再加上西晋大军压境,吴国的两万士兵自然十分害怕。于是他们便打算在战争的前一晚逃跑,不愿为了吴国赴死。有了第一个逃跑的人,就有第二个。直到顾濬第二天准备带领大军出发的时候,他才发现两万人的大军早就烟消云散了。
面对这种情况,顾濬只能选择投降。而孙皓对于放在眼前的失败也只能向西晋俯首称臣,无力反抗。但是孙皓在将吴国献出之后,还被西晋留下,封为归命侯,他的儿子还继承了他的爵位,真是让人唏嘘。
-
韩馥是什么结局?三国中死得最窝囊的武将 2024-02-13
-
诸葛亮诸葛亮的岳父为什么要救陆逊?原因是什么 2024-02-13
-
诸葛亮为什么总是拿一把羽毛扇?背后有何秘密? 2024-03-05
-
周瑜英年早逝后,小乔是什么结局? 2024-02-18
-
孙休是如何铲除权臣的?他的老婆儿子为何会被杀? 2024-03-11
-
糜芳为什么要背叛刘备?他后来去投靠了谁? 2024-03-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