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何最后下场凄惨?
卫子夫受宠几十年,为何最后下场凄惨?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自入宫后就深受汉武帝宠爱,汉武帝为了博取卫子夫的欢心,甚至不惜废掉陈阿娇的皇后之位。虽然卫子夫受宠数十年,可她的结局却不怎么好,最后为了儿子自尽而死。卫子夫的死和汉武帝有着直接关系,可为何汉武帝却没有一点悔意?甚至说她死了我也不饶恕?
卫子夫出身寒微,身份仅仅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女,然而她却意外收获了汉武帝刘彻的爱情。所以卫子夫的前半生简直就是真人版灰姑娘的故事,从一个小小的歌女一跃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卫子夫和刘彻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也一会被文人墨客所称赞,然而皇室之中哪有什么爱情可言?有的只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卫子夫自入宫后一直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可她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得到刘彻的青睐,除了因为她本人确实天生丽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娘家兄弟卫青确实够厉害。卫青原本是平阳公主家的仆人,后来妹妹卫子夫被选入宫后,他也得以与汉武帝刘彻产生交集,并且逐渐受到刘彻的器重。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边境,刘彻命卫青率军与其余三路大军攻击匈奴,结果另外三路大军均遭惨败,唯独卫青在“龙城之战”中取得大捷,由此拉开了汉朝大破匈奴的序幕。此战过后,卫青因功被册封为“关内侯”,随着卫青地位的提升,卫子夫也得到了朝廷文武百官的认可。
次年春天,卫子夫诞下一子名为刘据,这是汉武帝刘彻膝下的第一位皇子。此时汉武帝已经人近中年,称帝也已有12年之久,可膝下子嗣一直不旺,刘据的降生对刘彻来说可谓是上天的恩赐。而且适逢卫青刚刚在“龙城之战”中取得大捷,卫子夫在这个时候生下皇长子,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被册封为皇后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在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后,当时还只是中大夫的主父偃洞悉了汉武帝刘彻的想法,立刻上书请求册封卫子夫为皇后,刘彻欣然准奏,并且为此大赦天下。就这样,卫子夫完成了自己从歌女到皇后的传奇经历,她与刘彻之间的爱情也算是暂时得到了圆满。
可俗话说得好,世事无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彻与卫子夫之间的感情也慢慢变淡。
刘彻的前半生对卫子夫母子确实极尽宠爱,皇长子刘据在7岁时就被册立为太子,早早就被定下了储君的名分。要知道此时的刘彻正值壮年,他在如此早就定下太子之位,除了是彰显对卫子夫的宠爱之外,还与卫子夫的娘家有着很深的关系。刘彻早早立刘据为太子,未尝没有笼络卫青的心思,更何况卫青还有一个天纵奇才的外甥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对刘彻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刘彻能够成为与李世民并列的千古一帝,多半都是这舅甥二人立下的功劳,刘彻自然要尽力笼络这两位肱股之臣,而刘据7岁被册立为太子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刘据被册立为太子后,卫青与霍去病也十分维护刘据的太子之位,甚至联名众大臣上书刘彻,请求让刘彻的其他几个皇子刘闳、刘胥、刘旦等人外地就藩。
霍去病和卫青此举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太子刘据的地位,避免出现皇子夺嫡的现象。然而大臣上书皇帝,敦促皇子外地就藩,这样的举动怎么看都不像是臣子所为。刘彻虽然表面上不说,可他心里肯定是不痛快的。因为刘彻虽然是皇帝,可他毕竟也是一个父亲,没有任何一个父亲愿意看到子女离开自己的身边。
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刘据逐渐长大,汉武帝发现刘据的性格一点也不像自己,心中逐渐对刘据产生不满,两人间的关系也开始疏远。与此同时,随着卫子夫一天天老去,刘彻也开始移情别恋,再加上年轻貌美的王夫人还有赵婕妤等人的出现,卫子夫终于彻底失去了刘彻的宠爱。
如果仅仅是刘彻移情别恋,也许卫子夫并不会计较,至少她还是大汉皇后,她的儿子还是大汉太子。然而随着巫蛊之祸的爆发,她夹在儿子与丈夫之间,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当她调动长乐宫卫队、打开武库支援太子刘据时,就注定了她的结局。刘据造反失败后,卫子夫为了儿子引咎自杀,可仍然没能保住儿子性命,刘据最后也因为拒绝被捕受辱自杀身亡。
其实,无论是刘据谋反还是卫子夫自杀,这些都是汉武帝刘彻的过错。晚年时期的汉武帝已经不复年轻时的英明神武,更何况此时的他过度迷信巫蛊之说,总是觉得有人在暗中施蛊谋害自己,最终被奸人利用引发了巫蛊之祸。从刘彻和卫子夫之间的经历就可以看出,皇室中哪有什么爱情,连亲情也不存在。从卫子夫母子的结局也能看出,皇室中有的只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
唐朝名将张亮是什么样的人?凌烟阁排名如何? 2024-03-19
-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为何看不起诗杰王勃?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2024-02-24
-
安禄山造反一年就离世了,安史之乱为什么还打了八年? 2024-02-29
-
李世民真实的长相是什么样的?帅吗? 2024-03-31
-
程咬金只会三板斧 程咬金是怎么成为一代名将的 2024-03-02
-
裴炎帮武则天夺取政权之后为什么会被处死? 2024-02-06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