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被逼退位之后 李渊的下场到底有多惨
- 姓名:李渊(公元566~公元635)
- 别名:李叔德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566年十二月初六(1月13日)
- 逝世日期:公元635年
- 职业:唐朝皇帝
- 主要成就:晋阳起兵 建立唐朝 抗击东突厥
- 庙 号:高祖
- 谥 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年号:武德
- 在位: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 陵墓:献陵
- 下一位皇帝:李世民(唐太宗)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李渊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看一看。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太上皇”李渊下场,究竟有多惨?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太上皇之说。
《史记》记载:“盖太上者,无上也。皇者德大于帝,欲尊其父,故号曰太上皇也。”
颜师古解释说:“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日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
也就是说,太上皇只是封建时期皇帝出于伦理对其父的尊称,太上皇本人并没有实际政治上的权利,只是皇帝即位后为显示对父亲的孝心,对其加以的尊称。
太上皇,在我国历史上虽然出现得不多,但因被授予之时的实际情况不同,每朝太上皇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不愿意放弃独尊地位,仍然把持着朝政,大权在握,处理着国家大事;有的人选择“主动退休”,远离朝政,退居二线,从此颐养天年;而有的人却是“被迫下岗”,生活清苦,最终抑郁而终。
而乱世之中的“开国者”唐高祖李渊,便是最后一种情况。
说到唐代的皇帝,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开创“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多少人关注李渊。
不论是能力还是政绩,不论是操守还是口碑,相较于他的次子李世民,李渊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作为唐代的“开国皇帝”,李渊对于唐代帝国的创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此后的生活便再也由不得自己了。那么他这一生经历了什么,退位之后的生活又如何呢?
01被迫成为“太上皇”
李渊成为太上皇,不得不说到的一件事便是玄武门之变,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李渊成为太上皇的直接导火索。
玄武门之变
但是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李世民从十几岁开始便为大唐出生入死,从晋阳起兵到建立唐代,大大小小的战役基本上都有他的身影,可以说他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李渊是怎么对待李世民的呢?
每次有叛乱,李渊就派李世民去出兵讨伐,而李世民也不负众望,每次都能顺利完成,但这也让李渊对他更加猜疑和忌惮。
李渊对李世民的过分行为,引起了诸多大臣的不满。
陈叔达也看不下去了,上前劝李渊:
“秦王对大唐有功,皇帝不可如此对他,若一意孤行,性情刚烈的秦王恐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到时候皇帝怕是追悔莫及。”
很显然,李渊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甚至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剪除李世民羽翼,把秦王府的士兵拨给李元吉。
忍无可忍的李世民在拥护者的建议下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武德九年,李世民率兵埋伏在玄武门。不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来了,两人不知危险,骑马直奔玄武门。
可是到了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察觉有异,于是立马调头飞奔离开。但是布局严密的李世民怎会让两人轻易逃脱,不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便被放箭射杀。
李世民出手非常狠,他有他的考虑。他所面对的不只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还要加上他的皇帝父亲李渊。
那么这个时候的李渊在做什么呢?
据悉,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湖上泛舟。他不了解此时,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正发生着一场血腥的谋杀。
李渊迟迟等不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正疑惑时,尉迟敬德手持武器带着人马赶来了。
他向李渊禀报说,李建成与李元吉两人作乱,意图造反,幸被秦王察觉,如今两人已被秦王正法。李渊听了,大吃一惊。但他明白大局已定,自己只能顺应形势。
在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李渊就下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宣布:“从今天开始,大军和国家的一切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两个月以后,李渊正式传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仍然居于太极殿,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举行了登基大典。
从玄武门之变可以看出,李渊成为太上皇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作为一个乱世而起的“开国者”,在位期间唐代国力稳步向上,可以看出李渊绝非无能之辈。所以可以肯定:李渊被迫退位,绝对不甘心,愤愤不平的一面肯定存在。
那么心有不甘的李渊在成为太上皇后的生活如何呢?
秦王时期被李渊解除兵权而心有不满的李世民,在即位后又会对太上皇李渊如何呢?
02太极宫中的生活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顺利称帝。
虽然李世民夺嫡成功对后世来说是个好事,但是从伦理纲常来看,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而上位,用骨肉兄弟的鲜血铸就了自己的千秋伟业,在道德上是存在问题的。
并且据史料记载,李世民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所以,无论李世民创造了多大的伟业,都无法绕过这个心结。
并且,在登基后的前三年,身为皇帝的李世民不论是生活起居还是处理国家政务,都还在东宫中,李渊还霸占着太极殿。
这种情况让李世民十分不满,自己称帝本就采用了非正常手段,有着名实不符的嫌疑,如今始终不能入主太极宫,让他觉得这个皇帝名不正言不顺。
但对退位本就有怨气的李渊,更加不会主动把太极宫腾出来,李世民又不能强迫李渊搬出太极宫。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化解僵局,让李渊主动搬出太极宫呢?
李世民看着满朝的文武大臣,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于是接下来朝内便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贞观三年,唐代开国元勋、李渊的心腹、位居三公的裴寂被贬出长安。
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开国元老一夜之间就被逐出权力中心,赶回老家,到底是为什么呢?
对此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李渊在位期间,非常宠信一个和尚法雅,许他可以自由进出皇宫。
但李世民即位后,推翻了很多李渊在位期间的政策,其中就包含这个和尚的特权,法雅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散布妖言惑众,影响社会安定的言论。
有关部门随即逮捕了他,这样一个小案件,按理来说普通衙门就可以审理,但是李世民却下令让兵部尚书杜如晦来审理。
杀鸡用牛刀,这里面体现着李世民的深意。
果然,这个案件本来和裴寂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杜如晦审理案件后,裴寂就被牵扯上了。
据法雅供述,自己散播的这些言论,裴寂早就知晓,但却没有及时制止自己,选择包庇,因此也应当给裴寂定罪。
裴寂虽极力否认,但是法雅却坚持自己的供述,最后朝廷依据法雅的证言给裴寂定了罪名。
单凭一个和尚的一面之词便就定下了开国元勋的罪名,这实在是离谱,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案件明显是有人要陷害裴寂,而这个人正是李世民。
裴寂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为了能留在长安城,好去时时探望自己孤独的“朋友”李渊,便去哀求李世民,能够留自己在长安城。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同意,反而历数裴寂在前朝的“罪行”:“货贿公行,政刑纰缪……”
甚至呵斥裴寂不过是仗着前朝皇帝的庇佑才官至高位,下令保全他的性命,将他逐回老家已是格外开恩了,怎么还有脸面哀求留在长安城呢!
于是裴寂最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长安,最终病死他乡,李渊的挚友不在了,他的生活更加孤寂。
这个案件也就到此结束了。
但是按理说,当今的太上皇尚在人士,作为儿子的李世民,便公开抨击父亲李渊在任期间的政绩本就是不太妥当的。
但是李世民还是毫无顾忌地说出来了,表面上他指责的虽是裴寂,但实际上指责的却是李渊。
李渊对此也心知肚明,他明白李世民还是没有原谅自己。
自己当年并没有选择功勋卓著的李世民为太子,反而改立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解除李世民的兵权,对他极力打压,这一切都让李世民对自己耿耿于怀。
三年过去了,哪怕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之后选择立即退位,将皇位让给李世民,也满足了他称帝的心愿,但之前的事情还是让李世民耿耿于怀。
而自己尽管头顶太上皇的尊号,但是这个称号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无上的荣耀,反而让他觉得异常的沉重和压抑。
自李世民登基起,就迫不及待般推翻了李渊在位期间施行的各项措施。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就推翻了李渊力推的宗教政策;
几天之后李世民又下令要“纵禁苑鹰犬,罢四方贡献,听百官各陈治道”;随即又下令释放掖庭三千余名宫女……
这一连串的行为都在向天下人表明,太上皇李渊在位时期,许多政治行为都是错误的,需要纠正。
这一切仿佛是在打李渊的脸,让本就不甘心退位的李渊更加郁郁寡欢。
而这些事件的起因抛开李世民对李渊的报复心理外,更重要的意图是,给李渊释放强烈的信号——早日搬出太极宫。
事已至此,李渊即无可奈何又悲哀,他明白无论如何,自己都是要搬离太极宫的,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日遂了李世民的意愿,免得再生事端。
于是在裴寂去世后不久,李渊便以“弘义宫风景秀美”为由要求迁往弘义宫居住,后弘义宫改名为大安宫。
大安宫本是李世民秦王时期的住所,其建筑规模和园林景致都无法与太极宫相提并论,所以李渊用这个理由迁往大安宫,实在是让人难以信服。
但是无论如何,李世民还是如愿住进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太极宫。而这一刻与太极宫诀别的李渊,彷佛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满身的苦涩和无可奈何。
从此,大安宫便成为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后的收容所,李渊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六年孤寂的生活。
03大安宫的生活
大安宫地处偏僻,各种条件都比不上太极宫,李渊的生活十分清苦。
剧照
而太上皇的境况,让朝中一些大臣都看不下去了,于是有人便给李世民上书,请求皇帝能够重新修葺大安宫。
尤其是监察御史马周的上书,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李世民在孝道上对李渊有所亏欠,建议皇帝应当立即扩建大安宫,以免在天下人面前落下口舌。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将马周的上书放在眼中,一笑了之,并没有修葺扩建大安宫的想法。
除去生活环境的清苦,李渊在大安宫中的生活也是十分不顺心的,最大的问题便是自由受到了限制。
李渊在位期间,特别喜欢出去游玩,每次出游都是大张旗鼓、声势浩大。
而自从做了太上皇后,别说出去游玩了,除了宫内几次必要的活动外,李渊整日在大安宫中待着,几乎足不出户。
不仅如此,自李渊搬进大安宫后,李世民也不去探望李渊了。
一连几年的酷暑时节,李世民携带宫内嫔妃、儿女一众人等浩浩荡荡前往九成宫避暑,却将太上皇李渊独留于大安宫内。
看不下去的马周选择再次上书劝谏李世民:“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
从马周两次上书的话语可以看出,这一次的言语十分尖锐,算得上是直接批评皇帝不孝了。
但是李世民仍然对马周的奏折置之不理,甚至在之后的两年前往九成宫避暑时,也未曾带上李渊。
这一状况直到贞观八年才被改变。
据史书记载:“贞观八年七月,李世民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难道是李世民良心发现,决心好好孝敬李渊吗?
当然不是,真实的情况是李渊当时身患重病,已经下不了床,走不了路了。
这样就可以理解,李世民为何盛情邀请李渊一同前往九成宫避暑了。
前些年李渊身体硬朗的时候没有行动,如今身患重病了才想起来带李渊去避暑,这种行为有何诚意可言呢?
也许是怕天下人议论纷纷,贞观八年十月,李世民下诏,既然太上皇不便移动,那么朕便新建一处宫宇“大明宫”专门供太上皇避暑。
但是明眼人都十分清楚,此时的李渊已经无福居住大明宫了。
果然,次年李渊便病逝于大安宫,而此时的大明宫还没建好。
就这样,曾经至高无上,辉煌不已的开国皇帝李渊走完了他悲喜交加的一生。
李渊去世后,李世民也并未流露出对父亲应有的悲伤与思念。
李渊的葬礼一切从简,从陵墓的修建到竣工,造价之低,时间之短,远不是一个开国皇帝应有的规格。
次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其极尽追忆,专门修建了瞭望台用来眺望长孙皇后的昭陵,而将去世不久的李渊抛之脑后。
“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权力面前,亲情都是脆弱的,更何况生在帝王家。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用暴力的手段登上帝位后,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父子亲情便荡然无存了。
而在李渊做太上皇的九年时间里,两人之间所体现出的温情不过是为了维护李唐家族的利益罢了。
尽管曾经坐拥江山,风光不已,晚年遭遇巨变的李渊却落寞凄惨,孤独成了他生命最后的终点。
-
帮李渊建立唐朝的两个功臣是谁?他们都是什么结局 2024-02-09
-
尉迟敬德为什么要苏妩陪葬?他们是什么关系 2024-02-04
-
唐文宗叫什么 文宗励精图治为何最后抑郁而死 2023-12-17
-
能让李光弼自愧不如的名将王忠嗣,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4-03-22
-
武三思是什么人?在武则天死后他在朝廷是何地位? 2024-03-19
-
同样战功赫赫,李靖能善终而韩信不能,这是为何? 2024-03-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