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时兵力是清朝的两倍 吴三桂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 本名:吴三桂
- 字号:字长伯,一字月所
-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辽东
- 出生时间:1612年6月8日
- 去世时间:1678年10月2日
- 主要作品:《喝火令》
- 主要成就:明末镇守山海关,康熙年间发动全国性叛乱、建立政权
- 爵位:平西伯(明)、平西王(清)
- 建立政权:吴周
- 庙号:太祖
- 谥号: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
- 年号:昭武
- 官职:明辽东总兵、清平西大将军
对吴三桂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吴三桂兵马是清代两倍,即已收复南方又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
在中国历史上,吴三桂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吴三桂所做的两件大事,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次是吴三桂为了让八旗在中原占据统治地位而敞开山海关;二是吴三桂做藩王多年,掀起三藩叛乱。这两次事件使吴三桂在清代的历史上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成为许多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康熙自己也说了,三藩之乱是大清立朝后最凶险的一次,三藩加在一起的兵马也没有比清代多,这也就意味着,吴三桂叛乱之初,大军不过三万出头,并不像网上传播的那样,是两倍于清代的大军。
那时候,清代承平已久,兵力锐减,吴三桂率三万大军横扫十个省份,招募新兵,迅速扩大到了十万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南明的遗老),许多人都以为吴三桂出兵的时候,兵力比清代多了一倍。
提起“三藩之乱”,“康熙王朝”历经八年,野史上对康熙帝的“镇定平叛”赞不绝口,对他的“雄才大略”赞不绝口。但在清代,这是一次比剃度更危险的造反。吴三桂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历史人物,他所发起的“三藩之乱”,初期颇有声望,但后来被康熙压了下来,最后功败垂成,留下了很多问题和讨论的余地。
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声名鹊起,影响了大半个国家,却始终无法渡过长江,身经百战的他,怎么可能会输给康熙?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兴明讨虏”的号召下,发动了一场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总督朱国治,并发出征讨满洲的诏书,声称天下都在征讨兵马,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发动叛乱。吴三桂最初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台湾郑氏等势力结成联盟,占领长江以南大片土地,后来朝廷组织大军镇压叛乱,形势才渐渐扭转。
康熙十七年,于衡州登基,改为“周朝”,建元昭武,吴三桂不久病故,吴世璠即位。康熙二十年,清兵入侵昆明,吴世璠自尽,结束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三国叛乱,都是康熙陛下一手造成的。最开始的时候,还不是三个国家,而是四个国家。
广西的孔有德,也就是定南王,李定国杀了他,他没有子嗣,所以就取消了他的封地。由此可见,清代对待明军的态度,简直就是一种“兔死狐悲”。三藩的失利,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吴三桂的策略上有重大错误,攻下湖南后,并未全力以赴,当然,他也有他的道理,例如湖北江汉平原有利于清军的冲锋。
可是吴三桂的力量太弱,长久的对峙,对他十分不利;二是吴三桂无良嗣,他一死,大周覆灭;三是三国各自为政,被清军各个击破;四是郑家在台湾与耿精忠、尚之信两个藩王互相算计,互相消耗,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三藩自己。啥?只是三藩不坚定反清的决心!尚可喜是个例外,他没有造反。尚之信是个墙头草,不管他有多厉害,他都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耿精忠亦是见机行事,先前吴三桂招揽他,他踌躇不决,后来见吴三桂势大,也随他造反,只是早已错过了机会。
吴三桂是第一个造反的,不过他的反清意志并不坚定。要不是康麻子把他逼得走投无路,他也不会造反。在军事上,他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将军,可是在政治上,吴三桂却是一事无成。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不会在顺治刚刚去世,清代最虚弱的时候,就跑到缅甸,追杀永历帝。他能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也真的没谁了。
一场战争的胜负,重点不在人数的多寡,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用孙子的话说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瞬息万变,随时都能左右战局。
-
一丫鬟为乾隆连生四子,最后荣封皇贵妃 2024-02-13
-
历史上雍正和胤禵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关系如何? 2024-03-25
-
清朝的火器本来是很强大 只可惜康熙杀了此人 2024-03-08
-
张廷玉身为三朝元老 最后为什么就会被乾隆给清算 2024-01-23
-
孝惠章皇后20岁封皇太后,为什么会独自生活57年之久? 2024-01-24
-
令妃:乾隆继后的最大情敌,最后儿子当上皇帝 2024-03-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