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抗倭名将的俞大猷为什么没有戚继光出名
- 中文名:俞大猷(1503~1579)
- 别 名:俞志辅,俞逊尧,俞虚江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
- 出生日期:公元1503年
- 逝世日期:公元1579年
- 职 业:军事家
- 主要成就:征剿倭寇
- 代表作品:《剑经》、《正气堂集》、《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
- 官 职:平蛮将军
- 谥 号:武襄
- 中文名:戚继光
- 别名:戚元敬、戚南塘、戚孟诸、戚少保、戚武毅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山东蓬莱(一说山东济宁)
- 出生日期:1528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588年1月5日
- 职业:军事家
- 主要成就:创建戚家军;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 代表作品:《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
- 官职:登州卫指挥佥事、蓟州总兵
- 谥号:武毅
- 祖籍:安徽省定远县永康镇
- 典故:戚继光斩子
戚继光与俞大猷两人并称“俞龙戚虎”,甚至从这个称号上来看,俞大猷为龙,戚继光为虎,龙比虎贵,俞大猷在当时应该是比戚继光更为勇猛的大将。他们两个一个海上,一个陆地,一个骁勇善战,一个智谋广远,同样深得百姓拥护,同样让倭寇闻风丧当,而与倭寇斗争最长,对倭寇打击最大,同时也是戚继光老师的俞大猷,理应受到与戚继光同等的待遇,或者可以更高。可为什么如今的人们却只知戚继光,而不知俞大猷呢?
中国古代的封建体系,实际上许多王朝都存在这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重文轻武。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枪杆子斗不过笔杆子。这样的情况历朝历代都有,明朝也毫不例外。抗倭名将俞大猷,在与倭寇斗争的战场上,一生胜战无数。然而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俞大猷仿佛一个懵懂的小兵,连连受挫,最终一溃千里。这个战场就是官场,那个危机重重,明枪暗箭齐发的官场。
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笔墨,武将若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懂得人情世故。年轻的戚继光,心思活络,情商极高。他极为了解官场上,迎来送往背后的门道,因此哪怕他再无奈,他也会在抗倭之余,打点人情世故。找到些人情、祥瑞,随着谦恭至极的书信,上达天听,在功劳簿上打上条点缀的红缨带。而俞大猷呢?也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位大将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从不肯委曲求全。或者是不屑于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升迁的机会,而是希望通过实质上的军功获取同等的对待。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不知该说他天真,还是说他愚蠢。在那样的官场环境下,想通过实质上的东西建功立业,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样耿直的俞大猷,得到的是极为“耿直”的对待。平息安南入侵,严嵩将俞大猷的战功压下,只给了他五十两赏银,收复兴化,又是五十两赏银,非但如此,他的仕途动辄得咎,“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这是俞大猷之所以没有戚继光出名的一个原因,没有戚继光情商高。
另一个原因,应该说俞大猷不会做人,或者说不会讨好上司。年轻的俞大猷总是有满腔的热血等着去挥洒,他想要血战疆场,报效国家。所以由武举会试而当上金门千户的俞大猷,他坐不住了。在这个地方呆了五年之久,却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热血未冷的俞大猷,怀着自己的信念给自己的上司写了两封信。一封《上佥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一封是《又呈画处官澳三策》。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同,反而觉得官威受损,因此俞大猷被杖责免职。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例,而是伴随着俞大猷在官场的一生。所以俞大猷并不得上司喜爱,没有戚继光会做人。
如此这位虽然作战勇猛,在其他地方却输于戚继光的俞大猷,就这样渐渐被戚继光的光环遮掩,逐渐淡出了历史。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的故事 2023-12-14
-
女医明妃传中朱祁镇是谁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什么关系 2023-12-16
-
明朝丁娘娘的故事 2023-12-13
-
明朝大将胡大海是怎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死的? 2023-12-18
-
史上最高贵的奶妈:被朱棣封为一品 2023-12-11
-
明朝文武双全的帝师孙承宗和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2023-12-1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