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后被五个人分尸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姓名:项籍(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 别名:项羽,项王,西楚霸王
- 字号:字羽
- 民族:华夏族
- 出生地: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 出生日期:公元前232年(庚子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 职业:西楚霸王、军事家
- 主要成就: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楚政权
- 代表作品:《垓下歌》
- 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彭城大战,垓下之战
- 相关事件:鸿门宴,会稽起义,霸王别姬
- 故都:彭城(今徐州)
还不了解:项羽死后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项羽在垓下被5人分尸,他们的结局如何?
《史记》是中古历史上一本非常伟大的历史著作,被人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人都只是觉的这是夸《史记》的一句话,但细品这里面还有不一样的味道。
你说是绝唱,这个怎么理解都行,司马迁很牛写作水平高,此后的24史都是国家编修的,只有这一部是私人著作。
这些特质都可以说成是绝唱,但是无韵之离骚这事儿可就有点不太正常了,《离骚》可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以天马行空的各种想象和夸张的文字,你一本历史书,说你像离骚,这是不是有点不太靠谱的感觉呢。
因为司马迁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有些篇章实在是太精彩,之前上学的时候,还有些入选过语文课本,那完全就是当做卓越的散文来学习的。
文学跟史学的本质是不一样的,史学力求真实,文学讲的是各种修辞和手法,那么有些篇章如此精彩的《史记》他在真的是历史事实吗。
很多人都学过《鸿门宴》这一篇,那文章写得细致到,如同司马迁亲临一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念头,处处有伏笔,时时有悬念,这个还真的会让人产生真实性的怀疑。
但事实上司马迁已经在能够触及到“真”的层次上做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因为他采访过“当事人”,当然不可能是本人,而且当时在场的樊哙的孙子。
而且当时鸿门宴上很多人后代都在汉朝做了官,司马迁写这段历史的时候,是进行了多方采访和对比的,所以鸿门宴的精彩关于基本事实肯定是真的。
但至于你说,有没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复原到位,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包括哪怕是任何一种历史记录,你第二天采访樊哙,采访张良,甚至是采访项羽项庄范增,你得到的叙述可能都不是很一样,但起码基本的事实还是非常清楚的。
在这一点上,因为司马迁的时代离汉初并不算太遥远,很多描写楚汉争霸的精彩文章,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项羽本纪里写的项羽的最后时刻,可以说同样精彩无比,跟鸿门宴不相上下。
甚至因为是这个结局更具有悲剧色彩,细节同样丰富,比鸿门宴还要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如此细节的描写,究竟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的呢?
这里面就说说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绝对是书里书外都是历史,写历史的人同时也被历史所记录,这就是司马迁的女婿。
(01)五人分尸
看古代片,我能经常会听到五马分尸这样的话,而且前段时间热播的《大秦赋》里面,赵姬的男宠嫪毐结局就是被五马分尸。
这应该属于古代刑罚里面仅次于凌迟的一种严酷惩罚,但凌迟的技术手段比较高,传闻比较多,如果考虑到实际数量,那五马分尸应该是古代比较常见的残忍刑罚。
但牛人的作用,往往就是用来打破所谓的一般情况的,比如说项羽,作为秦末最牛的反秦势力,项羽的一生可以说足够辉煌,最后自刎乌江,也可以说是足够悲壮。
但这种悲壮是远距离看的悲壮,如果你拉近了看,这种自刎的悲壮就变成了被分尸的残忍,别人死的惨都是五马分尸,而项羽呢,他死的惨却是被五人分尸。
刘邦通常被认为是反复无常的人,对待功臣的态度也很差,但在杀死项羽这件事儿上,刘邦确实做到了信守承诺。
当初垓下之围,刘邦就说了,谁能杀死项羽,我就封你做侯,这种站前的动员非常具有激励色彩,尤其是像这种许诺封侯的大愿,很多都会打折扣,清代的曾国藩就是个朝廷说话不算数的例子。
而且这件事还很不好办,项羽是自杀的,尸体经过争抢,被五人分得,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出来为什么刘邦能得天下了。
尽管没想到是这样的情况,既然是5人各得项羽的一部分,那就5个人全部都封侯,刘邦信守承诺,五人全部封侯,而且全部都记录在案,有据可查,这个也为我们后来更深入的了解楚汉争霸的历史,有了其他路径。
得到项羽尸身的其中一个人叫杨喜,封了侯,从此也算是扬名立万在大汉朝有了立足根基了,到了他曾孙这一代,名叫杨敞,宣帝即位月余,封安平侯。
可见杨喜当年的这个举动,给杨家子孙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这个杨喜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司马迁的女婿,而杨喜起家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包围项羽,而其做种裂土封侯,想必这件事一定是在他们家子孙中反复被说到的。
司马迁作为史官,如此重要的史料,他肯定是要记录在案的,于是项羽本纪里才有了如此精彩的项羽最后的片段。
作为专业的史官,司马迁对史料的甄别肯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也不可能说一字不差地跟杨敞说的一样,而且当时的5个人,都是因为这件事封了侯,后世家族只要是健在的,对祖先的这段事迹,肯定是代代相传。
打了司马迁的时候,其实也没有过去多少年,只要多问几个人,关于项羽最后的时刻,事实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
五人分尸这件事,可不仅仅是印证记录真实性这么简单,历史的完整很多都要从这篇文字的记录之外去寻找,正是有了这五人分尸封侯的记录,让我们对楚汉争霸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02)汉军中的秦军
楚汉争霸最终刘邦赢了,这个大家都了解,但刘邦大军的基础很多人都说是从他沛县带出来那几千人,后来汉初的许多高级官员,都是出自沛县这个系统。
这一点当然没错,但刘邦能够打败项羽,除了这些顶级的将领和谋臣之外,中层将领和士兵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士兵素质不行,或者中层指挥官不行,你的大军很难形成战斗力。
项羽的大军很明显,完全指望项羽一个人,部队的核心也就是自己带出来的江东子弟,这样的基础结构注定了项羽的部队经不起失败的打击。
反观刘邦的大军,兵源充足,各种将领层次也很分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的最上层,肯定是沛县来的那些人。
但是整个军工集团的中下层,却是另外一种势力,那就是原来的秦军,可以说是原来秦军的队伍最终打败了项羽,这一点从最后围攻项羽的五人就能看出来。
这五个人分别是王翳、杨武、吕胜、吕马童、杨喜,因为封侯了,所以有对他们都有历史记载,通过这些记载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五个人全部来自秦国的内史地区,这个名词比较生僻,换一种说法就是他们都来自秦国的首都的核心区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们全都是当年秦国的卫戍部队,保卫首都咸阳的安全,这种现象肯定不是巧合,如果有一个也就全算,包围项羽的全部都是当年秦国的卫戍部队,这里面的问题可就很明显了。
秦末末年,秦军有四大主力,南方军,北方军,中部部队和卫戍部队,南方军直接因为楚地叛乱,赵佗直接自立了,没有参加秦末战争。
北方部队由王离率领,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彻底打败歼灭,中部部队就是章邯临时凑齐的这一支部队,最终全部被项羽坑杀,这也是项羽最终无法在关中地区立足的根本原因。
剩下的唯一有实力的一支部队,是守卫咸阳的卫戍部队,最早的时候,农民起义军将领周文,曾打到过咸阳附近,就是被卫戍部队给挡住了,后来就是章邯出场了。
这支部队,后来子婴投降之后,就投降了刘邦,成了刘邦的部队,鸿门宴上项羽迫使刘邦退出关中地区,这支部队也交了出来。
但随后刘邦再次回到关中,卫戍部队主体再次归附刘邦,因为他们不可能跟着项羽,前面二十万冤魂日夜哀嚎,对我们来说只是个数字,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是亲人,这种仇恨是很难化解的。
(03)刘邦的根基
大量的秦军补充进来,组成了一只战斗力非常强的大军,这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大军体制,这才是刘邦能够打赢项羽的根本。
秦国体制大方向没问题,尤其是大军方面,只不过是操之过急才引起封秦朝速亡,刘邦最早起兵,用的还是楚国那一套,后来得了韩信大将,改革兵制,再后来到了关中地区。
老秦人的精锐卫戍部队,加上原本熟悉的大军体制,刘邦的部队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其中组建骑兵就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是克制项羽的重要手段,因为项羽的骑兵实在是太厉害了。
当初刘邦也想成立骑兵,史书上说:
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
大家都推举原来的秦兵将领 李必、骆甲可以组建骑兵建制,他们现在在刘邦军中是校尉,官职不大,但这个时候推他们出来,说明能组建骑兵的也就只有原来的秦兵,二是这两个人的确是很厉害,属于佼佼者。
但降兵降将在任何时候身份都是很敏感的, 这两个人就是不干,让刘邦选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他们愿意辅助,就这样当年沛县卖布条的灌婴机会来了,新组建的骑兵让他领头,老秦兵辅助,这说白了就是这支骑兵基本上都是原来的秦军,除了领头的是刘邦的亲信。
但时代变了,秦是回不起,但大家都对项羽的仇恨却不会熄灭,因此,汉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秦军,而且从最后包围项羽这件事来看,秦军是绝对的主力。
战前刘邦就说过,谁杀了项羽,就可以封侯,你但凡有机会,那还不争先恐后呀,但最后五人分尸全部都是秦军,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项羽失掉了民心,老秦军铁了心跟项羽有仇,打仗出力杀项羽更是杀到眼红甚至是有点恐怖的地步,项羽说天要亡自己,并非是自己水平的问题。
但天下大势,岂是只凭个人神勇能决定的,太多的因素,都注定了项羽要败,单是这刘邦继承了秦军的精锐卫戍部队,就让胜利的天平,朝着刘邦倾斜了许多,最后一锤定音,杀死项羽的果然还是秦军(项羽被围,自杀是体面而已,说他被秦军杀死也并无不当) 。
-
千古一相 秦朝丞相:李斯 2023-12-09
-
秦王子婴是什么人?他和秦始皇到底是什么关系 2024-01-07
-
秦始皇为什么会自称为"朕"?真相是什么 2024-01-06
-
秦王子婴是秦朝的第三个皇帝吗?秦王子婴最后被谁所杀? 2023-12-30
-
秦始皇为什么宁愿修长城也不娶攻打匈奴 其实原因很简单 2024-02-24
-
秦始皇的真正身份是什么 秦始皇的父亲是谁 2023-12-2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