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什么地位?有多受宠
- 本名:长孙氏
- 别称:秦国夫人,赵国夫人,秦王妃,长孙皇后,文德皇后
- 字号:小字观音婢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族(鲜卑裔)
- 出生地:河南洛阳
- 出生时间:公元601年3月15日
- 去世时间:公元636年7月28日
- 主要作品:《女则》,《春游曲》,《史论东汉明德马后》
- 主要成就: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留下“千古贤后”的美名
- 谥号:文德皇后
- 追封:文德顺圣皇后
- 父亲:长孙晟
- 母亲:高氏,高劢之女,高士廉妹妹
- 兄弟:无乃,无傲,无宪,无忌,无逸
- 夫君:唐太宗(李世民)
- 儿子:李承乾,李泰,唐高宗李治
- 女儿:李丽质,城阳,李明达,新城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老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自古皇帝无情,尤其面对后宫那些莺莺燕燕的佳丽时,总是“朝三暮四”,如果说让皇帝一直钟爱某一个妃嫔更是不可能,尤其后宫之主的皇后,经常被皇帝视作“牌位”一样看待,形同虚设。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像谜一样的女人,受尽千古一帝的宠爱,死后皇后之位空悬14年,这是哪位皇后呢?
我们在看清宫剧时,经常会看到让后宫中的妃嫔背《女则》,里面不但记载着古代女子卓著的事迹,更能通过一些故事的内容反应出当时社会女子应有的道德情操,后来成为皇宫女子的必读之物。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就是《女则》的作者、唐太宗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
长孙家族是有着深厚皇族宗室渊源的大家族,从北魏到隋朝,家族中一直都是人才辈出,到了长孙晟这一代,由于射得一手好箭,让突厥之人闻风丧胆,因此得到“霹雳堂”的称号,而长孙皇后就是贵族世家的名将公孙晟之女。
公元613年,十三岁的长孙氏几经辗转之后,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十六岁的李世民结成连理,两人的恩爱感情自然不必多说,即使经历了一些家族中的变故,两人不但没有生嫌隙,反而感情越来越深厚,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在李世民与父亲李渊打天下的时期,长孙氏作为当时的秦王妃,为李世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所知道的是李世民南征北战、无往不胜的丰功伟绩,却不知他常年征战在外的时候,长孙氏在家养育幼子,深得李渊的认可。
把秦王妃长孙氏的儿子李泰直接晋封,“武德三年,封宜都王,食邑四千户;四年,进封卫王,邑万户,授上柱国。”这对长孙氏是莫大的殊荣。
我们都知道李渊在位期间,没有明确处理好太子李建与与秦王李世民的关系,导致这两个家族的人分庭抗礼,太子在李渊的皇宫没少说李世民的坏话,而长孙氏眼看皇帝仅仅与自己的丈夫李世民关系逐渐疏远,便起到了积极的“调停”作用,缓和父子之间的矛盾。
表面看起来这样的“人际关系”往来对李世民没有过多的裨益,而实际上她的“微调”动作给李世民争取来了“玄武门之变”的宝贵准备时间。
在发动兵变之前,长孙氏从幕后走到了幕前,从容勉励将士,让每个将士都感到格外的温暖,并且像一支“兴奋剂”一样,使将士的士气高涨。“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见《旧唐书》。
公元626年八月八日李世民称帝,十三天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可见李世民对她不一般的感情。而长孙皇后则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背后默默无闻的支持与帮助,辅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皇帝的位子。
可以说李世民的帝位,长孙皇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她虽然没有直接上战场上厮杀,但在皇宫中的博弈中,她为李世民排除了诸多潜在的安全“隐患”,最终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身为皇后的长孙氏并没有自己成为后宫之主而骄纵跋扈,反而处处贤良、温婉。长孙皇后本身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女子,遇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李世民最佳的“贤内助”,让李世民对她格外的喜爱与尊重,这在皇帝中是极为难得的“夫妻”感情。
长孙家族在贞观初年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经常享受殊荣,而长孙皇后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让家兄长孙无忌“得以闲职高薪退避宰执之位”,足见其豁达和睿智。
公元636年,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病逝,终年36岁,少年夫妻、英年早逝,让李世民万分悲痛,二十三年的夫妻感情让他难以自拔其中,他一直没有再立后,使皇后之位一直空悬了十四年,直到李世民去世。
-
从一而终是什么意思?跟房玄龄有什么关系 2024-02-05
-
刘文静拿着两块免死金牌为什么也挡不住皇帝要杀他? 2024-02-10
-
唐太宗李世民和大理寺少卿戴胄的故事 2023-12-13
-
唐朝宰相陈希烈晚节不保 最后是怎么死的? 2023-12-19
-
李抱真:他是唐朝名将,却因为吃“仙丹”而死 2023-12-25
-
唐顺宗的人生到底有多悲催 做了26年太子,皇位没有坐热就下台了 2024-01-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