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宦官能控制禁军 最后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对唐代宦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王朝中后期为什么宦官可以控制住中央的禁军,带来了什么后果?
唐王朝在经历了历时长达九年时间的“安史之变”以后,整个唐王朝国家,满目疮痍。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藩镇上的节度使,让唐王朝中央政府,敢怒而不敢言,于是开始依赖起来自己身边的宦官。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东汉王朝、唐王朝和明王朝,都经历了宦官时代。一个朝代一旦出现宦官当权的局面,那么这个朝代,也就开始面临着走向衰败和落寞。
01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皇帝越来越信任宦官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宦官的地位就已经合理地体现出来了。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身材的高力士,当时自己是太子的李亨叫他“二哥”。
而公主和驸马则称呼他为“老太爷”。不过高力士是一个对政治权力无感的人,但是权势依然是震慑朝野上下。
等到“安史之乱”以后,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地方上的节度使,拥兵自重而引起的叛乱。所以让皇帝们更加对那个武将充满了猜忌,从而信任自己身边的宦官。
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唐王朝的政府发明了一种“监军制度”,就是派遣那些宦官去当监军。除了各个战区有监军的存在以外,比战区还要小的一些军事单位,依旧有监军的存在。
而监军们的任务,表面上看着是帮助解决困难的,但是实际上就是皇帝派过来对那些将领们进行监督的,防止他们生二心,要进行叛变。
02宦官监军在军中的地位
监军的地位是十分高的,一纸告密,就可能让那些统帅们人头落地了。比如说当时讨伐安禄山的统帅高仙芝和副统帅封常清,就是因为不接受当时的监军边令诚的勒索。边令诚诬告他们两个人要进行谋反,他们两个人直接被处斩。
不仅如此。那些宦官监军还各种变本加厉。他们把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当作统帅,自己则把一些有勇有谋的士兵留给自己当作卫队。假如发生战争,打赢了就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打输了就把功劳推卸到统帅身上。
这种情况之下,唐王朝就又出现了一个特别“搞笑”的局面,就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人,过来进行瞎指挥。
更为可笑的事情是,那些宦官不能够准确判断那些统帅有没有想要谋反的心理。所以他们就选择诬陷那些统帅。
比如说,当初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劳的仆固怀恩。因为得罪了宦官骆奉仙,没想到骆奉仙反而诬陷仆固怀恩谋反,而仆固怀恩为了不成为第二个高仙芝,于是真的率兵叛乱。
03唐王朝宦官在军中权力的加深
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唐肃宗李亨,任命李辅国担任参谋总长,假如不经过李辅国的批准,那么任何人都见不到皇帝。
还有就是唐肃宗身边的宦官鱼朝恩,唐肃宗李亨让他统领了十个战区的节度使,这其实相当于一个没有元帅的名字,但是却有元帅权力的人。
随着鱼朝恩的势力越来越大,那些禁军的权力也收归他所有。唐代宗李豫即位以后,因为鱼朝恩功高震主,于是把鱼朝恩杀掉。不过,唐代宗李豫虽然处置了鱼朝恩,可是鱼朝恩的那些旧部却还是依然控制着禁军。
到了唐德宗李适的时候,他立誓要恢复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地位。于是,开始削弱宦官和那些藩镇势力,结果没有想到,在他削弱藩镇的时候,发生了“泾原兵变”的事情。
这就让他对那些将领们的疑心更重,把禁军又重新交给宦官来统领,不仅如此,就连司令官一职也是由宦官来担任。从这以后,禁军就彻底掌握在了宦官的手里面。
04宦官们掌握大权以后,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宦官们其实在刚刚掌握了权力的时候,还十分敬畏皇帝。而唐宪宗李纯甚至还说,“那些宦官也不过是一些家奴,他们能干些什么事情?”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宦官在禁军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有威望。所以唐宪宗李纯就被宦官陈弘志给谋杀,甚至都没有人了解,他用的是什么凶器。
从唐宪宗李纯开始以后,继任皇帝的到底是谁?并不是由前一任的皇帝所决定,反而是由宦官来决定的。后面那些皇帝被杀被立,都是身不由己。
因为他们连原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都归属宦官统领了,所以他们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却根本没有任何地位,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
唐宪宗李纯作为开端,一直到唐昭帝李晔的时候,唐昭帝李晔已经完全被宦官给控制了。后来被藩镇的势力给杀害。而到了唐哀帝李祝被藩镇的势力杀掉以后,唐王朝也彻底灭亡了。
宦官们的权力到了唐王朝的中后期越来越大,这也就让这个本来就满目疮痍的国家,更加破败不堪,从而加速地走向灭亡的道路。
参考文献:《唐书》
-
他们是玄武门之变中最大功劳的五个人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2023-12-25
-
作为唐朝第一任宰相,为什么裴寂的下场那么悲惨? 2024-03-25
-
安乐公主到底有多狠毒?她做了些什么 2024-02-05
-
晚唐一代名将李愬在历史上有何作为? 2024-03-12
-
唐朝宰相元载得到重用的,元载最后的下场怎样 2023-12-18
-
武则天从尼姑到皇后只用了五年时间 武则天是怎么做到的 2024-04-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