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的官位是怎么来的?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 本名:李卫(1687~1738)
- 别称:李又玠
- 字号:字又玠,号恰亭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南铜山(今徐州丰县大沙河镇)
- 出生时间: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1688年2月2日)
- 去世时间: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
- 主要作品:《钦遵圣谕条例事宜》《浙江通志》《畿辅通志》
- 谥号:敏达
李卫是雍正朝封疆大吏之一,也是雍正最为宠信的心腹大臣之一。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欣赏。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史上最繁荣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百姓安乐、国库充盈,除了与三位仁政的皇帝有关之外,更主要还靠一些有能力的官员。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历经“康雍乾”三朝的一位官员,他是雍正最宠爱的人,乾隆却恨得咬牙切齿,如果没早死后果很难猜。
“捐纳制度”是清朝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始于顺治皇帝,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卖官鬻爵”,靠着出卖官职敛取财富,成为充盈国库的一种手段,与科举制度形成互相补充。也就是没钱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有钱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今天我们要说的人物就是通过“捐纳制度”走上仕途之路的官员,他就是很多朋友熟知的一位清代名臣——李卫。
既然是通过“捐纳制度”做官,李卫的家境自然是非常殷实,在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17年,30岁的李卫通过捐资,成为了员外郎。虽然官职不高,但架不住人比较有才干,在康熙年间就稳步高升。
《清史稿·李卫传》记载: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康熙晚年时留下的一些弊政,需要雍正逐个去治理,李卫就成为了雍正比较信任的朝臣之一,直接任命李卫为“云南盐驿道”,而李卫也不负“圣”望,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之路,也使他逐渐步入人生的巅峰时期。
清代的盐政实施的是官督商销制,遣派巡盐御史总理一区盐政,后改归各省督抚兼理,这种管理方法表面看起来官商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实际上其中有太多的管理漏洞,商家贿赂走私、官盐运销不畅,盐价垄断,使大多数的钱都到了盐商、官吏的手里。
李卫接手这个烂摊子之后,加强了对盐政的管理,缉查私盐,在之后的江浙一带兼任盐政使的要职时,提出了“适中孔道”的治理办法,“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适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对盐枭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直到雍正五年,也就是1727年时,李卫已经升任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回顾李卫仕途的十年光景中,他并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是通过“捐纳制度”买了一个五品的员外郎闲职,最后一路高升,成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如此升迁之快与他的能力不无关系。
李卫没有太多的“文化”,毕竟是买来的官职,但他在管理方面确实有着高人一等的才能,并且他做官不喜阿谀奉承,敢于谏言,尤其对那些别人不敢动的“顽固”份子,李卫从来都不手软,弹劾朝廷大员毫不徇情,因此而得到雍正的宠爱。
到了乾隆年间,李卫已经是经历三朝的老臣,“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
五十岁的时候,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李卫还在“忠心耿耿”地弹劾朝廷官员,并且不断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公元1738年,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然而,在乾隆南巡的时候,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幸亏李卫死得早,如果死得晚,让乾隆知道这事后,说不上会给他什么样的处罚,在那个朝代,一个“大不敬”之罪就足以砍头。敢于直言是好事,但凡事要有度,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皇帝还可以忍,如果失去利用价值,那么很容易就成为一个政治牺牲品了。
-
雍正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是谁?保全了子孙的荣华富贵 2024-01-07
-
雍正妃嫔英答应是什么出身?她死后为何没有葬入妃园寝 2024-04-14
-
爱新觉罗•奕誴是什么人?清朝最亲民的王爷,慈禧见了都害怕 2024-01-26
-
洪秀全和石达开是君臣关系 洪秀全为什么不阻止石达开带兵外出 2024-02-18
-
孝惠章皇后一生无子,为什么还能享福至七十七岁? 2024-01-03
-
慈禧太后与天下第一菜的故事 2023-12-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