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不爱儿子,为何偏爱女儿太平公主?
- 中文名:李氏(665年~713年)
- 别称:太平公主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洛阳或长安
- 出生日期:665年前后
- 逝世日期:713年
- 职业:公主
- 主要成就: 参与复辟李唐、诛灭韦后
- 封号:太平公主,镇国太平公主
- 结局:被唐玄宗赐死
- 外貌:丰硕,方额广颐
- 中文名:武曌(公元624.2.17~公元705.12.16)
- 别名:武则天、武媚娘、武后
- 国籍:中国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利州,另有长安、洛阳等说
- 出生日期: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神龙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职业:唐朝皇帝、政治家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废唐,改国号为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 代表作品:《臣轨》《如意娘》《神宫大乐》等
- 谥 号: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 年 号: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 在位时间:690年-705年
- 陵 墓:乾陵
武则天不爱儿子,为何偏爱女儿太平公主?下面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当然,有的公主可能因为母亲受宠,可能因为是皇帝的老来女,可能因为从小聪明伶俐,所以受到皇帝的宠爱。但她们始终没法与皇子们相比,最多皇帝也只能做到儿女公平对待。
但历史上有一个人就不同了,她就不爱自己的儿子,甚至还要亲手谋害儿子。不过,她却对自己的女儿百般疼爱,这个人就是武则天。那么为何武则天会成为例外,只偏爱女儿太平公主呢?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公主有多受宠。当初吐蕃派使者来大唐求亲,点名要娶太平公主。可武则天舍不得女儿嫁那么远,于是干脆修了一座太平观,让女儿住进去。意思是我女儿已经出家了,你们吐蕃就别想了。
不过,武则天可不是让女儿真的出家,后来她知道女儿想选夫婿了,便立马为其挑选驸马。就这样,太平公主在16岁左右,就下嫁唐高宗的亲外甥薛绍。这场婚礼空前盛大,当时婚车通不过,唐高宗就让人把周围的墙给拆了。唐朝的婚礼大多在晚上举行,所以当时为了照明,火把将沿途的树木都给烤焦了。
不仅如此,武则天还认为,薛绍的嫂子出身不高,觉得薛家配不上自己的女儿,所以想让薛绍的哥哥休妻。还好之后有人说,薛绍嫂子其实出身兰陵萧氏,并非出身寒门,这才让武则天打消念头。
至于武则天,都知道她对儿子很冷血。她一共四个儿子,李弘和李贤都死了,李贤是武则天派人去逼死的,而李弘之死存在争议,但《新唐书》和《唐会要》的记载,都说李弘可能是被武则天鸩杀的。
另外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虽然没有被杀,但也是被武则天立了废,废了又立,导致他们都被吓得有些神经衰弱了。李显在房陵的时候,就吓得晚上不敢睡觉,就算睡着,也会被噩梦吓醒。由此可见,武则天给儿子带来的阴影。
武则天对待儿子和女儿,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为何她不喜欢儿子,偏偏宠爱女儿太平公主呢?有人可能会认为,她的初衷与唐高宗一样,都是出于疼爱小女儿,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其一,武则天原本有一个大女儿,但是这个女儿却成为,武则天用来扳倒王皇后的牺牲品。之后武则天一直生的都是儿子,直到小女儿太平公主的出生。武则天就这一个女儿,于是将对大女儿的疼爱,也加到太平公主身上。
其二,武则天是个对权力有极大欲望的人,儿子们对她来说,是具有威胁的,但是女儿就没有。因为没人会支持太平公主继位,太平公主也没能力,与武则天抢什么。所以就算武则天宠爱,甚至纵容她一些,也无关紧要。
其三,正是因为武则天要防着儿子,她便不能给儿子疼爱。但作为一个母亲,这种母爱总要找一个倾注的对象。于是,武则天将对自己孩子的爱,全部都放在太平公主一个人身上。
其四,太平公主本身就聪明乖巧,能够讨武则天欢心。比如武则天掌权时,太平公主为了讨好母亲,就将自己的男宠张昌宗献给了她。后来张昌宗又介绍张易之进宫,兄弟二人深受宠信。
其五,武则天宠爱太平公主,有部分原因,还是为了自己。比如她同意太平公主嫁给薛绍,也是希望能够拉拢薛绍帮她。谁知薛绍内心还是支持李家的,所以借助薛绍哥哥薛顗牵连进的谋反案,武则天就除掉了薛绍。在这件事上,武则天丝毫没有顾及女儿的感受。之后,武则天就逼太平公主嫁给了武家人。
所以说,武则天宠爱太平公主,除了有真正对孩子的疼爱之外,还是有利用在里面的。只能说相对比起来,武则天对女儿的宠爱,的确远超几位儿子了。
-
武则天的姐姐做错了什么事情 武则天为何要杀她 2023-12-25
-
唐朝宰相李勉和李渊是什么关系,关于李勉的故事 2023-12-18
-
马三宝:公主的贴身男仆,他死后李世民悲痛万分 2024-03-08
-
唐宣宗李忱能和太宗并列,他的能力如何? 2024-03-19
-
历史上李治和武则天是如何相知的?他们之间有爱情吗 2024-03-20
-
同样都是被逼迫退位成为太上皇 两人的晚上生活为何完全不同 2024-02-17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