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有25个兄弟 他们为什么不去争夺太子之位
- 本名:朱标
- 别称:懿文太子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太平陈迪家
- 出生时间:1355年10月10日
- 去世时间:1392年5月17日
- 祖籍:安徽凤阳
- 庙号:兴宗(追赠)
- 谥号:懿文、孝康皇帝
- 陵寝:明东陵
还不知道:太子朱标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子朱标有何实力?为何25个兄弟没人和他争皇位,连朱棣不敢造反?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在世时,他被封为了燕王。在我国的帝王世袭制度中,按照朱棣的位置,怎么也不可能成为皇帝。
然而,建文帝登基后。由于害怕各地藩王的叔叔们反对自己。听信于他人,开始强力削藩,这才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最终建文帝朱允炆丢了皇位,而朱棣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通过造反成为帝王的藩王。
朱棣能征善战,他能夺取建文帝的江山,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他太过于强大了。其实,朱棣夺取皇位还要感谢朱元璋。因为大明开国以后,朱元璋清洗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这就导致了大明的朝堂上太缺少武将。再则,建文帝缺乏谋略,致使他和朱棣的交战中,主力不断被歼灭。这也是他短短四年丢掉江山的一大原因。
对于朱棣的谋权篡位,很多人提出了疑问。如果朱标没有早早的过世,而是做了皇帝。那么朱棣还敢不敢篡位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朱标的实力。有些人认为,朱标是一个不喜欢打打杀杀的太子。他登上皇位以后,必定也像朱允炆一样软弱可欺,也会丢了皇位。其实,朱标的仁慈并不代表着软弱。朱标的强大远不是朱棣可以比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剖析一下。
首先,朱标是个文武全才,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是一方诸侯。可以说,朱标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对于这个儿子,朱元璋寄予了厚望。
为了把朱标培养成接班人。朱元璋给他找了很多的师傅。这些师傅可都是文武方面的顶级人才。文有宋濂、李善长等人,武有常遇春、徐达等人。而且朱标早已经学业有成。也就是说,朱标文可是一位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马上定乾坤的人。
而朱允炆之所以会败给朱棣,文武方面都不行。
在文方面,朱允炆的强力削藩就是一条不明智的选择。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没有那个实力,还那么盲目地削藩。这无疑是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如果朱标在世的话,他想削藩的话肯定会选择怀柔政策,慢慢削弱藩王的实力。然后再一举拿下。
在武方面,朱允炆不仅不会带兵,更没有任何的谋略。这就导致了两军交手时,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一面,朱允炆的50万的大军,却被朱棣10万人追着打。如果朱标在世的话,相信这50万的兵马就不会那么鸡肋了。
其次,朱标拥有着强大的权势。这个是朱棣无法可比的。
朱标的权势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联姻。在我国的封建王朝中,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拉拢群臣。而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作为开国最大功臣的武将。常遇春的根基很深。这无疑加强了朱标对军队方面的控制。
第二,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开始斩杀一些王公大臣。对于朱元璋的杀戮,朝中无人敢去说情。即使是马皇后也不行。但是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就是太子朱标。
朱元璋次子朱樉被赐死时,就连马皇后说情都没用,最后还是朱标在一旁说了一通。这才逃过一死。朱元璋的这般操作,无疑让很多文武大臣都站在了朱标的一边。这些大臣们认为,如果哪天迷糊了犯了事,也只有朱标能保他们一命。
因此,朱标不仅仅拉拢了满朝的文武大臣为自己卖命。而且那些藩王弟弟们也效忠于他。在削藩方面,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根本就不会选择强力的手段,更不会发生靖难之役。
综上以上两大原因,可以想象一下朱标的实力有多恐怖。首先,朱标能文能武。其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有一群人为他卖命。最后一点,如果朱标削藩,有可能一些藩王基于他给的恩惠,调转枪头对付朱棣。因此,如果朱标在世的话,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元璋布的一个局,目的就是让自己百年以后,儿子朱标能够稳坐皇位。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却早早地过世。朱元璋不得不在慌乱之中,把朱允炆推上了帝位。那时候的朱元璋还想把朱允炆培养成第二个朱标,只可惜他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够了。这也可能是朱元璋这一辈子最为遗憾的事情。
-
刘宗敏抢了吴三桂心爱的陈圆圆,他最后下场如何? 2024-03-05
-
明朝名将康茂才怎么样?历史上康茂才的评价如何? 2024-01-18
-
此女十四岁当皇后,怀孕时却被踢死 2024-04-11
-
万历为什么那么宠爱郑贵妃呢? 2024-03-11
-
固伦温庄长公主:清朝第一位嫡公主,结局却凄惨 2024-02-24
-
嘉靖年间的严世蕃有多聪明?他最后怎么死的? 2024-02-2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