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太子朱标的死有三种说法 其中哪一个最可信
- 本名:朱标
- 别称:懿文太子
- 所处时代:明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太平陈迪家
- 出生时间:1355年10月10日
- 去世时间:1392年5月17日
- 祖籍:安徽凤阳
- 庙号:兴宗(追赠)
- 谥号:懿文、孝康皇帝
- 陵寝:明东陵
对朱标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太子朱标的三种死法,吓死、药死、病死,哪种最可信?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薨逝,朱标的薨逝在精神上对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因为朱元璋从公元1377年就将部分朝政交由太子朱标打理,朱标当时已经算是钦定的皇位接班人了,老年丧子令身体每况愈下的朱元璋不得不另做打算。
那么,朱标为什么会突然薨逝,《明史》中对朱标的死表述得很隐晦,只是写道他自秦中返京后不久得病了,次年四月薨逝。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就给人留下了许多猜想的余地,民间有关朱标的死有三种说法:吓死、药死、病死。
那么,这三种死法哪种最为可信呢?
太子朱标
1392年4月的一天,朱元璋正在寝宫中休息,突然一位太监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他诚惶诚恐地向朱元璋汇报:“太子朱标薨逝”。朱元璋听闻这个消息呆若木鸡,他浑身颤抖着想要站起来,但是两条老腿根本不听使唤,两行老泪顺着朱元璋的眼角流了下来。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是太子,是他的钦定的继任者,太子朱标的逝世,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大计,使他不得不考虑将皇位继承权的问题。
朱标生于1355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是朱元璋的长子。虽然后来朱标贵为太子,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礼遇,但是朱标可不是出生的时候就口含金钥匙,他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朱元璋创业初期,当时的朱元璋还四处征战,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突然间多了一个儿子,令朱元璋狂喜不已。为了保护和教育这个儿子,朱元璋将他交给一代名儒宋濂,让宋濂教导栽培小朱标。
对于这位长子,朱元璋倾注了殷切的期望,朱标打小就是按照皇位继承人来栽培的。朱标也的确没辜负朱元璋的厚望,他在宋濂的用心教导之下不仅心地善良,还仁慈宽厚。朱标的弟弟妹妹众多,虽然大部分都是同父异母,但是对待他们都与同胞弟妹无异,他们犯了错事,朱标都会替他们在朱元璋面前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由于自幼跟随大儒宋濂生活学习,朱标还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学者,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颇具儒者的风范。
公元1377年,眼看已经22岁的朱标已经成大器,朱元璋下旨让太子朱标参与国政,为自己交权做准备。朱标也确实很努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半夜,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
然而造化弄人,公元1392年,还没有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朱标就病死了。朱标死后,朱元璋痛苦不已,他三日未上朝,下旨将其葬在自己的孝陵东侧,谥号“懿文太子”。
朱标年仅37岁就病故,这对一个身处高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太子来说显然并不正常。历史上对于朱标的死因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吓死、药死和病死。那么,哪种才是朱标真正的死因呢?
吓死
虽然朱彪早早就被朱元璋钦定为皇位继承人,他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和信任,但是实际上执掌皇权的还是朱元璋,在辅佐朱元璋处理朝政的过程中,朱标对朱元璋日渐忌惮,日子过得战战兢兢。
众所周知,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乱用重典,大兴杀伐,很多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都被他杀死了,而朱标心慈仁厚,他主张以仁德治国,他的理念与父亲朱元璋背道而驰,因此两个人在杀人的问题上曾出现多次尖锐对立。
例如在处理胡惟庸一案时,朱标的恩师宋濂也被牵扯其中,朱彪多次为恩师求情,但朱元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后来还是马皇后出面,宋濂才免于一死。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这在心理上对朱标是一个强烈的冲击,他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伴君如伴虎,对朱元璋越发忌惮,他不知道哪天这个杀人如麻的父亲,会不会将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标病死之前曾与吏部尚书詹辉一起巡视监狱,朱标在查看了犯人的卷宗之后,认为有些犯人的罪行并不致死,他请求朱元璋特赦一批罪行较轻的犯人。但是吏部尚书詹辉一点都没给太子朱标面子,他以法典为据,当面反驳了太子的特赦建议。朱元璋听了两人的意见后说道“辉所执是法也”,意思是:詹辉说得对,我向法不向人。
朱标听了朱元璋的话后跪在地上说道:“臣闻立国之道,仁厚为本,法者,附也,非所以附”,意思是:治国要以仁厚为本,不能依靠用严酷的历法去制服人民。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以后勃然大怒,他拍案而起,对朱标大吼一声:“等你当了皇帝再这样做吧!”然后甩袖而去。
朱标眼看朱元璋龙颜大怒,被吓得呆若木鸡,他如行尸走肉般地走出了皇宫,走到金水桥的时候他略做犹豫,然后一头扎进了金水河。太监一看太子朱标跳河了,赶紧喊人来救他,朱标才没被淹死。这一次跳河之后朱标就大病不起。《明太宗实录》记载,太子“坐病悸薨”,“悸”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这句话隐晦地表述了朱标是被吓死的。
的确,有一个杀人如麻的父亲,自己还是待接班的太子,做事肯定会畏畏缩缩、心惊胆战。朱标长期活在朱元璋强权的阴影之下,心理难免会发生变化,最后朱标被吓破了胆,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至于吓死。
药死
有一些野史中记载朱标是被药死的。朱标当时已经是太子,从法理上他已经是下一任皇帝,但是毕竟朱元璋还没退位,从过往历史上来分析,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还是有机会上位的,因此有皇子对朱标的太子之位心怀觊觎也是很正常的。那么,怎么能让朱标让出太子之位呢?下药被证实是一个非常隐蔽而又可行的方法,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
在明代何乔远所著的《名山藏》及佚名所写的《奉天靖难记》这两本古籍中,都对朱标被人谋害这一情景做过描述,而谋害朱彪的人则是他的亲弟弟秦王朱樉。
1392年春天,朱元璋收到密报说秦王朱樉意图谋反。为了搞清朱樉到底是不是有谋反之意,朱元璋特意派出了秦王朱樉的亲哥哥朱标去调查此事。
这两本书中均写道:朱标从秦中回来之后,向朱元璋汇报秦王朱樉的确在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并添油加醋地列出了许多朱樉的罪证。朱樉在宫中的眼线将朱标的汇报情况报告给了朱樉,朱樉怀恨在心,他花重金买通太子府的太监,在朱标的膳食里下药,将朱标毒死。
然而,这两本书并不是官方文献,都是野史小说类的杂记,里边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对于朱标去调查朱樉一事,《明史》中有详细的记载:朱标到秦中调查了朱樉谋反一事,他回到金陵之后不仅没汇报朱樉的朱爽的坏话,反而对朱樉的一些不法行为进行掩盖,为朱爽做了开脱,朱元璋也没有责罚朱樉。
另外,朱标作为太子,他的饮食是有严格规定的,即使身边太监想下药毒死他,也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做到的,更何况朱标身边的太监都是他最信任的人,怎么会为区区蝇头小利而干灭九族之事呢?因此,朱标被药死的说法可信度不高。
病死
对于朱标之死,明代官方文献《明史》中记载得非常简略,只用:
“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恸哭”。
几句话交代了朱标因病而死,至于朱标到底得了什么病,根本就没有做过多介绍,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
众所周知,朱棣是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玟赶下台之后才当上的皇帝,所以他并不愿过多提及朱标之事。史学家认为,朱棣当上皇帝后,对朱标的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改写,因为《明史》中将朱标描绘成一位性格怯懦、胸无大志、优柔寡断的傀儡。很明显,这与其它史籍中对朱标的评价背道而驰。
但是大部分专家都认为:朱标是病死的。而朱标之所以在37岁的时候就病故,很可能是因为他得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明太宗实录》中对朱标的描述很多,但是并没有朱标常年患病的记录。从秦中调查完朱樉回京之后,朱标突然间就得了一场病,并且于次年四月病逝,他很有可能得的是心脑血管疾病,以当时的医疗水平,脑出血或脑血栓一类的心脑血管疾病根本就无法治愈,所以朱标很快就薨逝了。
结语
综上所述,吓死、药死和病死三种死法中,朱标病死的说法更为可信。
朱标自从当成太子之后一直活在朱元璋杀戮的阴影之下,对于一个性格温顺、仁慈宽厚的人来说,这种生活肯定是一种煎熬,但是“虎毒不食子”,朱元璋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朱标能顺利继位扫平障碍,以朱标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他还不至于吓死。药死之说多出于野史杂记,不是正规的文献资料,因此只能把它当成八卦来看,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朱标的死因,唯一可信的实据就是病死,因为在《明太宗实录》和《明史》中都有朱标病死的记载,这些史籍是官方文献,是可信的资料。
-
明朝十大抗倭英雄俞大猷是怎么死的,俞大猷是哪里人? 2023-12-19
-
历史上王阳明一生有何贡献?他为何没有被重用? 2024-03-25
-
明朝众多开国功臣中,有哪些人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2024-04-01
-
朱瞻基有哪些功绩?为什么说他差点毁了明朝? 2024-03-24
-
“黑袍妖僧”的称号出自哪里?姚广孝为何有此称呼? 2024-03-07
-
李自成失败后身边的将领和谋士下场是什么 他们都是怎么死的 2024-02-1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