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时期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人都是什么下场?
- 本 名:皇甫嵩
- 字 号:字义真
- 所处时代:东汉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安定朝那
- 去世时间:195年
- 主要成就:平定黄巾之乱,击破王国叛军
- 官 职:太尉→太常
- 爵 位槐里侯→都乡侯
- 追 赠:骠骑将军
- 地 位: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 本名:卢植(139~192)
- 别称:卢子干、卢中郎
- 字号:字子干
- 所处时代:东汉
- 主要作品:《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 出生地:涿郡涿县
- 主要成就:校勘儒家经典,参与续写东观汉纪;两平蛮乱,大破张角
- 参考资料:《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太平御览 卷五百八十九·文部五》《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卢植、皇甫嵩、朱儁之所以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逐渐消失,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东汉王朝逐步进入群雄割据、裂土称王、强者为遵的时代时,他们仍然固守着从忠于刘氏宗室、忠于东汉朝廷的忠君思想。
卢植
卢植在黄巾之乱后,担任尚书一职。董卓进入洛阳以后,为了攫取朝政,在朝堂之上提出废少帝立献帝,满朝文武没有敢反对的,只有卢植据理力争,惹得董卓大怒,要杀死卢植。
幸亏卢植好友蔡邕深得董卓信任,在他的求情下,董卓只是将卢植免官,没有杀他。免官后,卢植就隐居在上谷,后来还做过袁绍的军师,但时间很短,因为他在初平三年就去世了。
皇甫嵩
皇甫嵩在平定黄巾之乱中功劳最大,史称“威震天下”。
这时,信都令阎忠就前来劝皇甫嵩,借机“混齐六合,南面称制”,但皇甫嵩表示要“委忠本朝,守其臣节”,拒绝了阎忠的提议。
后来皇甫嵩镇守长安,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赴任,有人劝皇甫嵩借机讨伐董卓,但皇甫嵩认为董卓不尊王命固然有罪,但自己如果自作主张诛杀,也有责任。他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朝廷谴责了董卓,董卓却因此怨恨起皇甫嵩。
等到董卓把持了朝政,他就开始报复皇甫嵩。他以朝廷的命令征召皇甫嵩从长安来洛阳做城门校尉。
洛阳之行杀机重重,长史梁鸿劝他,不如趁着董卓身在洛阳,皇帝西来,率领三万精兵迎接皇帝,然后以皇帝的命令征召四方军队,与东边的袁绍一道讨伐董卓。如果皇甫嵩听从梁鸿的建议,以他的才能和威望,未必不能成功,到时候三国历史或许可以改写。
但是皇甫嵩还是不敢违背朝廷的命令,应召来到了洛阳。到了之后,董卓就把把他下狱,想要谋害他。不过幸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的交情好,向董卓求情,董卓才放过了皇甫嵩。
董卓被杀后,皇甫嵩曾短暂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车骑将军,但已经不能再统率千军万马了。之后,又担任过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等职,最后,在李榷作乱时病逝。
朱儁
黄巾之乱平定后,朱儁又授命讨伐黄巾余部赵弘、韩忠、张燕等人。
在董卓把持朝政期间,朱儁担任城门校尉、河南尹,也是实权人物。在董卓为了躲避关东诸侯,想要迁都长安,朱儁总是阻止他。董卓虽然恼恨朱儁,但是他也不敢将朱儁怎么样,便想对朱儁明升暗降,提拔他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但朱儁不为所动。
后来,董卓进入长安,让朱儁留守洛阳,朱儁就与关东诸侯暗中联系,后来怕董卓袭击,就跑到了荆州。董卓只能任命新的河南尹,朱儁听说后,又率兵打跑了他,就驻守在中牟。
朱儁驻守中牟,向各郡发文书,让各郡发兵讨伐董卓,结果被李榷、郭汜击败。等到董卓被杀后,李榷、郭汜把持朝政,徐州刺史陶谦、北海相孔融等人联络豪杰,共同推举朱儁做太师,讨伐李、郭二人。
这时,李榷、郭汜采用贾诩的计策,用朝廷的名义,征召朱儁入朝。将士们都害怕入朝,但朱儁却说,“君主召见臣子,应当等不及套车,就去应召,何况是天子下诏书呢?何况李榷、郭汜都是小人,平庸无能,他们一定会发生变乱,我抓住机会,大事可成。”
正如朱儁所言,李榷、郭汜不久就因为相互猜疑,开始火并。但是进入长安,失去军权的朱儁却也很难有什么作为。
当时,李榷、郭汜率兵互相攻杀,长安大乱,汉献帝让朱儁、杨彪等大臣一起到郭汜营中劝两人和解,结果朱儁等人,却被郭汜扣为了人质。因为朱儁为人刚烈,当天就病死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皇甫嵩、朱儁虽然手握重兵,但却因为皇帝一纸诏书,甘愿自废武功,被董卓、李榷、郭汜等宵小所折辱,更不要说逐鹿中原了。
-
匈奴王子金日磾,汉武帝为何选他做辅政大臣? 2024-02-19
-
梁王手下的一条龙!韩安国有何能耐? 2024-03-10
-
蔡伦是如何改进造纸术的?他对后世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2024-03-30
-
刘邦为何能吸引那么多有名之士前来投靠他? 2024-03-30
-
萧何为什么会月下追韩信 萧何又是怎么死的 2023-12-15
-
汉武帝刘彻和刘秀是什么关系 刘秀是刘彻的后代吗 2024-04-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