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是如何夺取益州得?真的是靠马超吗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 中文名:马超
- 别名:马孟起,锦马超、神威天将军
- 国籍:汉末三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北)
- 出生日期:176年(东汉熹平五年)
- 逝世日期:222年(蜀汉章武二年)
- 职业:军阀、将领
- 主要成就:助兵破郭援高干,联军战潼关渭水,逆袭陇上诸郡县
- 官职:平西将军、左将军、骠骑将军
- 爵位:凉州牧、斄乡侯
- 谥号:威侯
刘备夺取益州,既是《隆中对》的既定目标,同时也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发展的必然,今天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212年,刘备和刘璋正式决裂,从葭萌关向成都进军,开始攻取益州。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从212年直到214年才兵临成都。当时成都城中还有精兵三万,足够一年吃的粮食,官吏百姓都想抵抗。但刘璋却选择开城投降,有人认为是马超最终逼降了刘璋。
这种说法的确有根据,《三国志·马超传》记载,马超在凉州失败后,南下投奔汉中张鲁。在张鲁阵营中,马超郁郁不得志,而且有人一直进谗言陷害马超。正好刘备当时包围成都,所以马超给刘备写了一封密信请降,刘备大喜过望,派李恢前去迎接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城下后,“城中震怖,璋即稽首”,意思是说城中所有人都因为马超威名而惊恐,刘璋随即开城投降。
马超带兵前来,确实是促使刘璋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刘璋投降的唯一原因。首先说一下为何一听到马超来了会“城中震怖”,有两个方面:一是马超在关中、西凉威名赫赫,而且关中、西凉离益州非常近,所以益州人惧于马超威名;二是在刘璋他们印象里,马超当时还在张鲁麾下,他们以为张鲁和刘备联合进攻成都,所以放弃了抵抗。
刘璋最终不战而降,除了马超的到来,最少还有其他3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入蜀。公元211年刘备入蜀时只带了数万步卒和庞统,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随着战事胶着,公元213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益州其他郡县基本平定。214年到达成都南面,完成对刘璋的包围,可以说当时成都已经是一座孤城,守下去没什么意义。
第二,刘璋是个厚道人,不愿意百姓继续死去。《三国志·刘二牧传》中记载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只是因为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于是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有人认为这是刘璋的托词,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但我认为刘璋说这些话是发自肺腑的。
刘备刚刚开始进攻的时候,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实行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当时孤军深入益州,没有多少辎重补给,如果刘璋真的坚壁清野,刘备攻益州将更加困难。但法正说,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刘璋只说了一句话“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两方面表现相印证,足以说明刘璋是厚道爱民的。
第三,法正、简雍的劝降。法正本来是刘璋的部下,后来和张松一起投靠刘备,帮助刘备攻取益州,他的反戈对于刘璋影响巨大。另一个就是简雍了,读《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看到简雍和刘备在一起,但是简雍到底发挥了多少作用,立下多少功劳却不甚清楚。其实简雍最大的贡献就是劝降刘璋。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邀入益州,简雍随从也同行,刘璋与他见面,十分喜欢简雍(简雍有独特的魅力)。一年后,双方决裂,战事立即爆发。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将刘璋在成都包围,简雍被派去游说刘璋投降,刘璋答应,并与简雍同车出城投降。刘备定益州后,论功行赏,拜简雍为昭德将军,待遇仅次于麋竺,与孙乾相同。
综上所述,刘璋之所以没有继续抵抗,不仅仅是因为惧于马超威名。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攻城掠地,马超来援让刘璋感到大势已去。而他本人又是个厚道人不愿百姓继续苦战,再加上法正、简雍的劝降,刘璋做出投降的选择实在在正常不过的了。
-
他一生追杀过曹操、刘备、孙权,此人是谁? 2024-03-31
-
崇祯手下最强的三大名将,他们最后怎么死的? 2024-02-13
-
三国时期背景最大的人!曹操都不敢动他! 2024-02-27
-
刘备靠什么兴复汉室?真相是什么 2024-01-15
-
曹魏名将张郃为什么那么害怕赵云?真的是打不过吗 2024-01-21
-
马超麾下有十位猛将,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2024-03-0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