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都没有对功臣下手 朱元璋为何没有学习效仿
- 姓 名:朱元璋(1328.10.21~1398.6.24)
- 别 名:重八兴宗国瑞
- 国 籍:中国明朝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
- 职 业:皇帝
- 主要作品《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御制皇陵碑》《周颠仙人传》等
- 主要成就: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恢复民族平等;剿灭群雄,驱逐胡元,建立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世一元制;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恢复朝贡体系,提出“不征之国”
- 即位地点:应天(南京)
- 在位时间: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 即位年龄:40岁
- 在位时间:31年
- 享 年:71岁
- 庙 号:太祖
- 谥 号:高皇帝
- 年 号:洪武
- 陵 寝:明孝陵
- 姓名:李世民(599.1.23~649.7.10)
- 别称:唐太宗,天可汗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
- 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
- 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
- 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
- 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
- 在位时间:公元626年登基(在位23年)
- 庙号:太宗
-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
- 年号:贞观
- 上一任皇帝:李渊(唐高祖)
- 下一任皇帝:李弘(唐义宗)
还不知道:李世民和朱元璋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世民呵斥尉迟恭道尽帝王心思,朱元璋何以不学?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在今日无数人心中都有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杀人如麻。
当了帝王之后杀了无数的功臣。
这被杀的功臣名单可谓一串又一串,如胡惟庸、蓝玉这样的重犯被杀被灭族不说,很多还都是悬疑案件,并没有切实的反叛证据。
(明太祖朱元璋)
其他如李善长、汪广洋、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人,也都是要么灭族要么赐死不得善终。
就连徐达这样的左膀右臂人物,也难逃野史中说朱元璋送蒸鹅给不能吃蒸鹅的徐达吃的故事。徐达一看蒸鹅,顿时老泪纵横,为了子孙安危计,吃了这致命的蒸鹅,谁曾想吃完还没死,万念俱灰之下,只能自尽。
这一切告诉我们,朱元璋时代大臣得到善终那是另类,被杀才是常理。
配合着他对贪官的严苛,还有明朝无数臣子上班求神拜佛,下班庆幸脑袋还在的现实。
让我们明白了这个布衣皇帝的狠辣。
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定律,集大成者就在朱元璋这。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这一定律?
其实翻看历史后不难想到,就是帝国产权和组织结构转变过程中,臣子和君王的矛盾而已。
这话看上去晦涩,其实很好理解,打个开公司的比方就懂了。
(大明朝江山)
如果朱元璋建立的王朝是一个公司,那么打江山的时候,朱元璋和功臣们就是合伙人。
朱元璋和臣子,他们一起用连番的战斗和牺牲建立起了一个帝国,这群共同奋斗的人,其实在新生的帝国中都是有股份的。
可封建王权的排他性又让这个帝国,没有了股份制的空间。
于是,一开始大伙一起打天下的日子,在君主称帝之后,从合资公司变成了独资公司。
原本的合伙人,成了高级打工仔。
其实这按照人之常理是有失公平的,可时代如此就算不公平也没办法。
那么理亏的帝王面对曾经的合伙人,后来的高级打工仔态度会怎样?
答案当然是害怕啊,害怕他们心中不服,害怕自己儿子当家了之后,他们出问题。
这个问题几乎困扰着所有新生的王朝,而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往往有三种。
第一种,结局较好的如宋太宗赵匡胤那样,用一出杯酒释兵权,让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安生做个寓公。
第二种,学习汉光武帝还有唐太祖父子,不杀功臣用各种威慑笼络的方式换来功臣的效忠。
第三种,就是如朱元璋这样,干脆杀了他们。
这三种方式,最人道的无疑是第一种,最有效的是第三种,最需要政治权衡的则是第二种。
那为何唐太宗汉、光武帝可以用这第二种最需要政治权衡的手段,朱元璋用不了。
(出生决定了做派)
则不得不说朱元璋的出生不同,还有他们兄弟们跟随他时境况不同。
光武帝刘秀是帝室后裔,即便没落了可是那个派头在东西汉过渡时段依旧足够硬,这给了刘秀继承帝王位置的法理性。
大唐开国父子李渊和李世民情况类似,他们本就是公卿世家关陇贵族出身,在起事之前,这个身份就让跟随他们的功臣们多了一个身份:家臣。
反观朱元璋,起家一介布衣,当过和尚做过流民,长期生活状态和同样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一模一样,不修边幅,不讲礼貌,不论身份高低。
因为起点低,让他们和功臣的交往,在称帝之前多是兄弟朋友之交,讲的是义气和兄弟情。
这点,在朱元璋和徐达还有汤和的交往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打江山都有功劳)
这是起点因由引发的身份不同,造成的不同结果。
在这个因由下,起点高的李渊李世民,可以放心大胆地呵斥功臣,因为他们本就有公卿的身份,手下有军队也有地盘还有偌大的名望,这就是李唐王朝奠基的资本。
换个说法就是,虽然他们依旧是经营公司扩张公司,可那些跟随而来的功臣,其实一开始的身份都一样,那就是打工人。
李唐王朝建立那一刻,李家就是一个独资公司,功臣们安分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不会有很多非分之想。更何况,这李世民还是当时最牛的战将。
打天下他的贡献最多,即便争功又有谁争得赢他?
由此才有了一统天下之后的一段故事发生。
(唐太宗做派完全不同)
贞观6年9月29日,唐太宗大摆筵席宴请功臣。
同州刺史尉迟恭回京赴宴,在酒席排座次的时候,尉迟恭发现自己居然在他人席位之下,很是愤怒,就说了一句:
汝有何功,合坐我上?
说完这话之后,尉迟恭不顾任城王李道宗的劝解,反而打了李道宗,差点将李道宗的眼睛打瞎。
这一打让唐太宗大为不满,就对尉迟恭说: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
听完这段话,尉迟恭大为惶恐,连番磕头认错不说,就此低调了许多。
(身份角色要弄清楚)
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有几点!
第一:非汉祖之愆,第二:非分之恩。
第一是告诉尉迟恭我懂了为何汉高祖要屠戮功臣,第二是告诫尉迟恭你别有非分之想。
这非分之想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敲打他们,别想要着从打工仔变成股东。
至于唐太宗为何这么说?看尉迟恭身份就懂了,他原本是刘武周的部下,后来刘武周兵败,才跟随的李世民,从一开始的身份就是打工的,要不是玄武门之变出了大力,他那会有这样高的身份。
但,你要恃宠而骄,非要当股东,那就不要怪李世民不客气了。
因此唐太宗一句话,就让尉迟恭乖乖听话,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李家本就是世家)
可朱元璋的情况和李世民一样吗,当然不一样。
朱元璋和刘邦的情况类似,都是布衣天子起家,他们能成事都是因为敢于出头,业绩表现优异,最后在发展过程中也都是将原本的老板给罢免了自己当了老板。
朱元璋原本上头有个小明王,摆脱了这层君臣关系之后,才成了吴王,后来成了帝王。
刘邦原本上头也有个楚怀王,先入关者为王让他成汉王,项羽杀楚怀王让他独立成了主君。
正因为这相似的出生经历还有过往,让他们都会担心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无数兄弟跟着他们才成就了这天下,他们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却因为君王的身份,最后成了你一个人的,说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刘邦的难题是一样的)
于是,才有他们后续几乎相同的做派出现。
刘邦得了江山之后,借助叔孙通创建礼仪后,用一场立威举动,搞清楚了大汉王朝的产权结构,随后又不断打压异姓王,杀功臣,临死前又用一出“非刘姓不得为王”的铁律将大汉公司的产权给明确了。
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有样学样地跟刘邦拜师。
杀了无数功臣,将不利于自己的因素降低到最低,又将不少地盘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们,将大明也打造成了朱家的天下。
朱元璋这操作方式如此顺溜,是因为有史可鉴啊!
唯一可惜的是,这两位即便费尽心机,依旧在死后出现了产权争夺问题。
只不过这争夺的对象,从他们认为的功臣变成了自己的儿孙们。
汉朝时,有七国之乱,刘邦虽将天下归于刘家,但刘家内部依旧有不少股东,为了当老板他们一个个心思都很大,最后一起弄了出叛变,差点将汉朝正儿八经的董事长汉文帝给推翻。
明朝时,有靖难之役,朱元璋将功臣威胁给消除了,致力于培养好圣孙,却不曾想自己的儿子朱棣比他还狠,通过一场靖难将他孙儿给推翻了。
当然,这都是皇族内部的纷争,因为他们的爹已然将外部纷争的可能,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行文致此,再看朱元璋和李世民,就懂了他们对待功臣不同态度的根源。
李世民就是天生的老板,带资打天下,那些功臣们都是拿工资的高级打工仔,给股份是人情,不给股份是本分。
刘邦是后天生成的老板,没钱靠兄弟,那些功臣都是用命入股的高级合伙人,给股份是本分,不给股份是亏心。
你亏心了,又给不了股份咋办咧?
-
后世如何评价萧瑀?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2024-04-18
-
齐王妃是什么身份?李世民霸占她的目的是什么? 2024-03-28
-
除了长孙皇后外,李世民最宠爱的妃子是谁? 2024-02-05
-
武则天杀了上官婉儿家人,为何又要重用她? 2024-01-21
-
李世民的5位开国功臣分别什么结局? 2024-04-05
-
阴险狡诈的李林甫,为什么能独掌大权十多年? 2024-03-1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