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琮有长江作为天险又有几十万军队 刘琮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 姓名:曹操(155年~220.3.15)
- 别名:曹孟德、曹吉利、曹阿瞒
- 国籍:三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155年(乙未年)
- 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庚子年)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 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
-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 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 谥号:武皇帝
- 庙号:太祖
- 陵墓:高陵
还不知道:刘琮和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琮拥兵十几万,又有长江天险,面对曹操为何不战而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亲自统帅大军南下,意欲征讨割据荆州的刘表。结果没等曹操大军抵达荆州,刘表就在八月病死,他的次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拥戴下成为了新的荆州牧
说起来东汉末年战乱主要是在北方,荆州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又是“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大州,刘琮的实力不弱。而且和他有仇的孙权,也因为担心曹操夺取荆州以后会对江东不利,在鲁肃的劝说下决心与荆州联合抗曹。加上荆州还有长江天险可恃,曹操的北方军队不习水战,如果刘琮率军抵抗的话,曹操恐怕想夺取荆州没那么容易。
然而刘琮很快在大将蒯越、从事中郎韩嵩、东曹掾傅巽等人劝说下主动向曹操请降,荆州就这么不战而下,这无疑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不过其实刘琮做出这个选择也并不让人奇怪。
东汉时期,地方豪强由于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在地方上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黄巾军起义以后,随着中央政权的不断衰弱,时局日益动荡,地方豪强纷纷依靠掌握的财富和人口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以图自保,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甚至还能很大程度上左右地方政局。
所以外来势力想在一个地方立足,必须协调好和当地豪强的关系。刘焉、刘焉父子在益州,孙策、孙权在益州,都曾经面对过这个问题。
而就刘表来说,他当年能单骑平定荆州,也是靠了蒯、蔡等地方豪强的支持才做到的。否则的话,他不可能那么快就在荆州立稳脚跟。不过为了答谢了蒯、蔡等家族的帮助,刘表也不得不封赏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自己也娶了蔡家之女为妻,这就导致这些家族的权力进一步扩张。
当然,刘表毕竟是汉室宗亲,一代名士,颇有名望,而且还是朝廷任命的荆州牧,荆州本土的豪强还是要卖他几分面子。此外刘表又积极招揽张绣、刘备等外来力量,以制衡荆州本土势力,因此他活着的时候,还是基本能控制荆州局势的。
问题是刘表死后,刘琮作为次子在蔡瑁、张允等人拥戴下,才得以取代哥哥刘琦继承荆州牧的位子。这样一来刘琮和刘琦的关系迅速恶化,而刘琦和刘备关系较好,刘琮只能进一步依赖荆州本土势力,以便和刘琦抗衡,荆州本土豪强的影响力就进一步加强了。
而荆州地方豪强由于控制着大片土地,自然不希望荆州陷入战火,损害自身利益。更何况对于他们来说,谁当荆州牧都不会影响自己在地方上的权益,所以曹操大军南下时,蒯越等人就极力劝说刘琮向曹操投降。
作为刘琮来说,如果他想抵抗,就有可能和蒯蔡等家族闹翻。蒯越、蔡瑁等人都有兵权,到时候他们即使不对刘琮下黑手,而是直接投降曹操,那么战局也可能无法收拾。更何况要想和曹操对抗,就必须依靠刘备。可是刘备明显和刘琦关系更好,而刘琮和刘琦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么一来就算击退了曹操的大军,如何面对刘琦、刘备两个人,对于刘琮来说也是个大问题。傅巽对刘琮说“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就刘琮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直接投降曹操的话,起码可以保住个人的荣华富贵——后来他也确实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显然比和曹操对抗,走向未知的命运要好得多。因此他最终选择听从蒯越他们的话,向曹操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
士仁是谁?他为何会与糜芳投降孙权? 2024-04-22
-
庞德为什么会被于禁坑?原因是什么 2024-02-14
-
鞠义:袁绍麾下第一大将,最后怎么死的? 2024-02-29
-
曹丕赐死甄宓后,为什么要在她口中塞满米糠? 2024-01-09
-
蜀汉后期最重要的老将,廖化实际人品怎么样? 2024-01-22
-
诸葛亮和周瑜相比 两人到底谁更胜一筹 2024-04-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