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禅让给曹丕之后 刘为何没有迎接回汉献帝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 中文名:曹丕(187~226)
- 别名:魏文帝,曹子桓
- 国籍:三国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
- 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
- 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风气
- 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答临淄侯植诏》
- 谥号:文皇帝
- 庙号:高祖、世祖
- 年号:黄初
- 在位时间: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
- 陵墓:首阳陵
- 姓名:刘协(公元181~公元234)
- 别名:汉献帝、山阳公、刘伯和
- 国籍:中国汉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洛阳
- 出生日期:181年4月2日(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4月21日
- 职业:汉朝皇帝、山阳公
- 谥号:孝献皇帝(魏)、孝愍皇帝(蜀汉)
- 在位:189年9月28日—220年11月25日
- 陵墓:禅陵
对刘备和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什么不迎汉献帝入蜀为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
公元220年在曹操死后没多久,汉献帝刘协被曹丕逼迫禅让了皇位,这一刻曹魏政权彻底取代东汉王朝,曹丕象征性的封刘协为山阳公,在山阳地界可以随意活动。那么作为一直打着大汉旗号的刘备,为什么不迎接刘协进蜀称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呢?
刘备并不想迎接汉献帝
虽然迎接汉献帝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弊大于利。刘备在初期肯定是想匡扶汉室,获得一定的成就,或者成为扶汉的肱骨大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发现并不那么容易,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天下三分已成定局,那么他必然会坐上皇帝位。更何况征战多年,手下的谋臣武将早已经把刘备当成了皇帝。
如果再接汉献帝过来,刘备不过就是第二个曹操,汉献帝并不会拥有实权,手下的谋臣武将只会听从与刘备。假如刘备一统天下,汉献帝就成了一个不得不抛弃的人了。假如那时再杀汉献帝刘备自然会背上骂名,倒不如就当汉献帝死了。如果他日一统天下,做皇帝位还是刘氏宗亲只不过不是汉献帝而已。对刘备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
汉献帝刘协也不想回去
汉献帝刘协知道,在蜀汉他也没有什么兵权,底下的兵也不听从自己,回去的话也是当一个傀儡皇帝,没有尊言。并且刘备就算将自己迎回去也只是利用一下,等他统一天下后就可能就会杀了自己。
刘备为什么不能迎汉献帝
公元220年末,曹丕胁迫汉献帝禅位。而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当时盛传汉献帝被害,所以在221年刘备继承汉室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此时的汉献帝虽然没有死,但是我想前期刘备也并不知道汉献帝未死,为了能继续与曹魏对抗就不得不称帝。因为汉献帝是禅位的,虽然是被胁迫。但是魏国确实名义上的正统,接受了汉献帝的一切。不管是益州还是东吴本质上是属于汉朝的,所以如果刘备不称帝,就得称臣更不能讨伐曹魏了,那样属于叛乱了。
就算后来刘备知道了汉献帝没有死,他也想去迎接汉献帝。但是刘协此时在魏国他也不能派人去接,汉献帝虽然被封为山阳公但必定会受监视的。虽然已经是逊帝如果刘备接他入蜀其实还是可以在收获很多好处的。虽然天下很多人已经心里没有了汉朝,但总有一部分还是会有的。假如刘备接汉献帝入蜀那么可以节制东吴这是肯定的,还可以招揽一些人才。这是曹魏不想看到的,所以就算刘备想去接也接不了。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刘备也是个凡人,他所在意的是皇权,在地位面前哪有谁不心动的,大好江山怎能白白送人。在古代争夺皇权的路上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例很多,更何况刘备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叔呢!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
历史上夏侯惇在曹魏集团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 2024-04-20
-
盘点曹魏的历代皇帝,他们的结局分别怎么样? 2024-01-23
-
明悼毛皇后为何会被皇帝处死?她做了什么事情? 2024-03-31
-
攻占益州后没有定都在荆州,刘备是出于什么考虑? 2024-03-21
-
历史上王平为何会投靠刘备?他的实力怎么样 2024-04-11
-
东吴最杰出的战略家是谁?他到底有多牛 2024-01-3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