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并没有阻止,是为什么?
- 中文名: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
- 别名:孔明,卧龙
- 国籍:蜀汉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
- 逝世日期:234年(甲寅年)农历八月二十八
-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发明家
- 主要成就:助刘备建立蜀汉基业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制作孔明灯,发明诸葛连弩
- 代表作品:《出师表》《诫子书》
- 封爵:武乡侯
- 谥号:忠武侯
- 逝世地点:宝鸡岐山五丈原
- 祠庙:武侯祠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三大战役之一。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惨败,导致正处于上升势头的蜀国戛然而止,诸葛亮的隆中路线也不再有机会实现。刘备称帝3个月后起全国之兵伐吴,后世大多以为刘备伐吴是意气用事,当时赵云就坚决反对。然而为何面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为何诸葛亮没有进行劝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刘备对于伐吴的态度如何,是支持还是反对?夷陵之战蜀军惨败之后,诸葛亮有这样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法正还在,就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使不能阻止,也不会败得这么惨”。很明显,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是反对的,之所以没有进行劝阻,诸葛亮有三个难言之隐和一个侥幸心理。
一、诸葛瑾的缘故
我们都知道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大哥,早年因缘际会之下来到东吴,受到孙权的器重。所以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两个其实分属不同阵营,而且诸葛瑾跟从吕蒙偷袭关羽,因功封宣城侯,吕蒙死后,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从这个角度来说,关羽的死和诸葛瑾脱不开干系,而刘备是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伐吴。
另一方面,面对刘备大举来袭,孙权选择求和,孙权授意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诸葛瑾本来就是代表孙权求和,如果诸葛亮在劝阻刘备伐吴,那就成了兄弟两个联合反对刘备发动战争。所以诸葛亮虽然心底里不同意伐吴,但是无法开口劝阻刘备,这是诸葛亮的第一个难言之隐。
二、隆中路线没有荆州不能成行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的路线是这样的: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自然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现在荆州被孙权夺去,隆中路线自然不能实现了。所以不论从蜀国的角度,还是从诸葛亮的规划来说,夺回荆州都是必须要做的。
三、诸葛亮和刘备的微妙关系
其实曾经有历史学家就提出过,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当然在赤壁之战前后,是两人的蜜月期,就像刘备对关羽、张飞所说的“如鱼得水”。但是后来,二人之间好像不再那么亲密无间,尤其在入川之后,刘备有了法正的辅佐,在我感觉刘备其实是更加喜欢法正的。法正死的时候,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是刘备时期唯一有谥号的大臣。
“诸葛亮为肱骨,法正为谋主”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夺取益州之后,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为刘备出谋划策, 这一时期刘备集团的军事行动都是以法正为主要参谋,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内政。所以在伐吴这件事情上,如果法正不死,法正的话语权比诸葛亮要多,所以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会有那句感叹。
四、诸葛亮认为刘备有可能取胜
站在整个集团利益考量,诸葛亮肯定是希望刘备能够重新夺回荆州的,所以诸葛亮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刘备有可能取胜:一是吴国背盟在先,蜀国占有大义;二是蜀国处于长江上流,居高临下有优势;三是刘备刚刚称帝,士气正盛。谁也不能确定刘备此战必败,即使是诸葛亮也认为刘备有可能取胜,所以这也是诸葛亮没有劝阻的另一个原因。
后世有很多人指责诸葛亮不劝阻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甚至指责诸葛亮在关羽失荆州时就存在错误。诸葛亮再有智慧,他也是个凡人,不是神,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他也有难言之隐。而且刘备才是主,诸葛亮只是臣,刘备才是决策者。
-
臧洪是什么人?为了家国大义而最终被困死在了城头上 2024-01-26
-
三国时代最成功的人生赢家:绝非曹操与刘备 2023-12-09
-
赵云与姜维大战的结果是什么?常胜将军也会败 2024-04-10
-
刘备有几个儿子?刘备的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2023-12-29
-
骆统的人生有多坎坷?父亲被袁术杀害,母亲被曹魏霸占 2024-01-21
-
曹操手下的人才那么多 曹操为什么对典韦特别看重 2024-04-1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