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后,李隆基也杀了上官婉儿,是因为什么?
- 中文名:上官婉儿
- 别名:上官昭容,小婉
- 国籍:中国(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公元664年
- 逝世日期:公元710年7月21日
- 职业:诗人→女官→皇妃
- 主要成就:谏言提高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
设立修文馆、增设学士
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 - 代表作品:《彩书怨》、《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 籍贯:陕州陕县
- 祖籍:陇西上邽
- 谥号:惠文
唐隆元年还是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下面由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后,不顾众人劝说,执意杀掉上官婉儿。这件事,其实是不太让人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理由。
李隆基之所以要杀上官婉儿,是说上官婉儿乱政。
《资治通鉴》《旧唐书》等正史,也讲到了许多上官婉儿乱政的地方。比如上官婉儿撺掇韦皇后效仿武则天的做法行政。同时,上官婉儿还和武三思做了不可言说的事情,并且把武三思推荐给韦皇后与李显。而武三思也因此排挤了“五王”,把持了朝政。
不过,虽然正史上讲了这些理由,但是根据现在挖掘出土的上官婉儿的墓志铭来看,她其实并没有一味地逢迎韦皇后。墓志铭上记载,上官婉儿曾四次上书李显,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而且以辞官不做、削发为尼、喝药自杀等等方式,以死相谏。
虽然按照中国墓志铭的传统,墓志铭对于死去的人,一般主要以赞扬为主,很少写这个人生前作恶的。不过,像这种连续四次上奏的事情,如果完全是空穴来风,也不太可能。
而且,同样是按照正史记载,当韦皇后毒死李显后,当时上官婉儿还曾和太平公主联合起来,拥立李重茂为皇太子,让李旦辅政、韦皇后摄政。如果上官婉儿是一味巴结韦皇后,那么这时候,她就应该让韦皇后像武则天一样,直接称帝,为何还要另外扶持一个人起来呢?
当李隆基发动政变的时候,上官婉儿一点儿也不着急,还拿着她和太平公主拟好的诏书去找李隆基。她要是做了恶,心里能这么坦然吗?
我们还可以回到《资治通鉴》《旧唐书》上面所讲的上官婉儿乱政的事情。上官婉儿确实曾劝韦皇后效仿武则天,但并不是让她效仿武则天称帝,而是让她像武则天一样行政,并提高女子的地位。她推荐武三思,这也并不能说就是一个错误。最初她并不知道武三思会排挤“五王”啊。至于说上官婉儿和武三思有不可言说的关系。正史上还同样说到了武三思和韦皇后有不可言说的关系呢。所以,这个话,其实并不可靠。再说了,就算他们有不可言说的关系,别人也没有看到,只能靠猜测罢了。
总之,上官婉儿在李显执政期间,不但不是那么不堪,而且还算得上是一个忠臣。从当时很多人为上官婉儿求情,以及太平公主也为上官婉儿求情来看。她确实也算得上是一个忠臣。
既然如此,李隆基为什么一定要执意杀掉上官婉儿呢?
我认为,李隆基杀上官婉儿,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上官婉儿拥戴了李重茂为皇太子。
固然,上官婉儿阻止了李显和韦皇后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阻止了韦皇后像武则天那样夺取皇位。但是,上官婉儿却并没有拥戴李旦为皇帝,没有拥戴李隆基为皇太子
有人可能会说,上官婉儿也不可能拥戴李隆基为皇太子啊。
确实不可能。但是,拥戴李重茂为皇太子,就意味着李隆基没有机会了。如果留下上官婉儿,就意味着她做的事情是对的,那么,李重茂将会在韦皇后被诛杀以后,登上皇帝宝座。
如此一来,李隆基就白干了,就不可能让他爹当皇帝,从而把皇位传给自己了。所以,上官婉儿必须是错误的,上官婉儿必须死。
二是李隆基不允许再有女人插手政治。
自从武则天插手唐朝政治以来,就有不少女人先后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
在李隆基的词典里,女人就应该安分守己,呆在家里,不准插手政治。
在这些曾插手过政治的女人中,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都先后去世了,只剩下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
对太平公主,李隆基肯定暂时把她无可奈何,毕竟她是自己亲姑姑。但是,上官婉儿只是一名女官,李隆基是把她有办法的。所以,他必须杀掉上官婉儿,然后再接着对付太平公主。
实际上,太平公主也是认识到这一点的,所以她才极力阻止。后来李隆基杀掉上官婉儿后,她还痛哭不已,对上官婉儿进行了厚葬。
由此可见,李隆基杀上官婉儿,是有深谋远虑的。
-
唐朝的开国功臣8位大将分别是谁?都是什么结局 2024-02-07
-
一代名将王君廓,带13人打败上万人敌军 2024-01-19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唐世祖李昞 2024-03-29
-
历史上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是被活埋的吗 2024-04-13
-
玄武门之事后,李世民要怎么去堵住悠悠众口? 2024-01-12
-
王安石和欧阳修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2024-02-0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