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太子之争时为何会败给曹丕?原因是什么?
- 中文名:曹植
- 别名:曹子建、陈思王,陈王
- 字号:子建
- 国籍: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豫州沛国谯县
- 出生日期:192年(壬申年)
- 逝世日期:232年(壬子年) 职业:南中郎将、征虏将军
- 主要作品:《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
- 主要成就: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 王爵:鄄城王、东阿王、陈王
- 谥号:思
- 中文名:曹丕(187~226)
- 别名:魏文帝,曹子桓
- 国籍:三国曹魏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谯县(今安徽亳州)
- 出生日期:187年冬(丁卯年)
- 逝世日期:226年(丙午年)6月29日
- 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风气
- 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寡妇诗》、《答临淄侯植诏》
- 谥号:文皇帝
- 庙号:高祖、世祖
- 年号:黄初
- 在位时间:220年12月10日——226年6月29日
- 陵墓:首阳陵
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历史名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曹丕、曹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而且二人都非常有才华,所以曹操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也是非常犹豫的。但是最终曹操选定了曹丕,其实贾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曹操却杀了倾向于曹植的杨修。
杨修是非常有才华的,我们听过的典故就能看出这个人是聪明的绝顶的。建安二十四年,曹操与刘备在汉中争夺,传下军令“鸡肋”,众人不解,杨修立即打点行装,准备返回。他对众人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要撤离汉中的意思。还有那个一盒酥,一人一口酥,但其实有时候锋芒太露也不是好事。
曹丕、曹植面临夺嫡的时候,两人身边各自聚集了一批人。曹丕身边的是贾诩、司马懿、吴质等人,曹植身边就是杨修、丁仪、丁廙等人。曹操时常出些问题考核曹丕、曹植,杨修因为在曹操身边,经常提前透露题目给曹植,甚至替他准备好答案,结果曹植每次回答得天衣无缝,引起了曹操的怀疑。
贾诩和杨修相比,才能肯定不在杨修之下,毕竟杨修算是晚辈。但是贾诩却非常低调内敛,公元200年投降曹操后,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曹植声名鹊起,曹丕感受到了压力,向贾诩问计,自己该怎么办。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给人一种持重的印象。
曹植本身就是一个文人气非常重的人,不拘小节,率意而为。在杨修的帮助下,自然更加的意气风发,给人以咄咄逼人的感觉。而曹丕则更加有心计,善于伪装自己,在贾诩的建议下,不过分的表现自己。只是处理事务,闭门读书,孝顺恭谨,营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杨修出身“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父亲杨彪是当朝太尉,自己又是袁氏家族的外甥。少年得志,非常得曹操信重,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说明曹操在一定时期内是非常器重杨修的,但是杨修太过聪明,而且把这种聪明表露出来,引起曹操的忌惮。而杨修又支持曹植,所以当曹操决定立曹丕之后,只能除掉杨修。
贾诩的出身则非常寒微,而且又是西凉军阀出身,先后辅佐董卓、李傕郭汜、张绣等,是后来投降曹操的。所以贾诩为人非常低调谨慎,看透不说透,不主动结交别人,子女结亲也不选择权贵。贾诩也是非常了解曹操的,甚至比杨修了解的更深,所以建议曹丕低调、持重。
后来,曹操把身边人都赶走,只留下贾诩,问贾诩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曹操连问了几次,继续都装作没听见,不回答。曹操急了,问贾诩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听完,哈哈大笑,坚定了传位给曹丕的信心。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造成了很多混乱,曹操怎能不引以为戒。
锋芒外露的杨修,不如低调沉稳的贾诩,所以曹植才会败给曹丕!杨修因为太过聪明,被曹操杀死。贾诩则因为低调,在曹丕继位后,官至太尉,以7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而且子孙后代福泽不断。
-
刘关张三人跟吕布的关系怎么样?谁跟吕布关系比较好? 2024-03-09
-
汉献帝禅让给曹丕之后 刘为何没有迎接回汉献帝 2024-04-24
-
夷陵之战时刘备为何没有带上马超?原因是什么? 2024-03-20
-
费祎:诸葛亮临终托付的人,为蜀国延续30年寿命 2024-03-07
-
一囚犯被曹操破格提拔,杨沛是怎么逆袭的? 2024-02-15
-
盘点三个让曹操哭泣的人 曹操这哭堪称千年一哭 2024-02-10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