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蜀吴三国的王国之君,分别是什么结局?
自夏至清,历史上朝代更迭,自然有不少亡国之君,接下来历史名人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咸宁六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了持续六十年的三国分裂割据局面。随后司马炎将吴末帝孙皓迁往洛阳,封他为归命侯。此前蜀汉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同样是亡国之君,为何三人的待遇如此之大
一.刘禅
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策命之曰: 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三国志·卷三十三)
景元四年(263),曹魏权臣晋公司马昭为了提升自身威望,也为儿子司马炎以后篡魏铺平道路,于是发动了魏灭蜀之战。随后魏军获胜,逼近成都,蜀汉皇帝刘禅主动开城投降,蜀汉也随之灭亡。景元五年(264年),刘禅全家被司马昭迁往洛阳,以魏帝曹奂的名义而封为安乐县公。
魏晋时期实行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但五等爵之上还有王爵,因此实际有六等。当时只有皇帝的宗室才能封王,因此封王者多为皇帝的儿子与兄弟,异姓封王几乎没有。司马昭因为灭蜀功劳极大,所以在刘禅受封前几天刚获封为晋王。那么司马昭给刘禅的爵位肯定要比自己的王爵低,那刘禅最高就只能被封为公爵。
虽然刘禅当过皇帝,国号“汉”。但司马昭是曹魏大臣,自然不可能承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认为刘禅是“伪帝”,汉是“蜀”。此时蜀汉虽已灭亡,但司马昭需要大力封赏刘禅来安抚蜀汉旧臣而使益州安定;况且刘禅是主动归降,使得曹魏在魏灭蜀之战中能够迅速胜利,自然要给予优待。另外司马昭弑杀皇帝曹髦,影响极坏,使他背上了弑君之名,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自然也要厚待刘禅。
孙吴还在,司马昭为了招降东吴,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归顺,更要优待刘禅。所以刘禅的爵位不能太低,而公爵正好仅次于王爵,所以刘禅就被封为安乐县公。
二.曹奂
封帝为陈留王。年五十八,太安元年崩,谥曰元皇帝。(魏世谱)
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266年2月4日),曹魏皇帝曹奂将皇位禅让给晋王司马炎,曹魏灭亡。西晋皇朝的合法性来源于曹魏,那曹魏自然是三国里面唯一的正统,晋武帝司马炎自然要优待曹奂。所以曹奂的待遇肯定要高于刘禅,自然获封陈留王,死后也是被西晋追谥为“元皇帝”。
西晋时陈寿修《三国志》,把曹魏皇帝写入本纪,蜀汉皇帝与孙吴皇帝写入列传。可见在西晋官方眼里:曹魏与西晋是一脉相承的正统,蜀汉与孙吴是割据地方的僭伪政权。
陈寿原为蜀汉旧臣,在写《蜀书》时竟然把东汉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的传记放在蜀汉皇帝刘备、刘禅父子的传记前面,可见蜀汉在西晋眼里是原汉朝疏远宗室建立的地方政权,没有任何汉朝的正统性可言,而曹魏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才是继承汉朝的正统。
三.孙皓
皓举家西迁,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三国志·卷四十八)
咸宁六年(280年),晋军攻占建业,孙吴皇帝孙皓这才被迫投降,孙吴自此灭亡,三国也最终结束。随后孙皓被晋武帝迁往洛阳,受封归命侯。此时三国乱世结束,西晋一统天下,孙皓的价值比不上此前的刘禅,而且他投降的时候也没刘禅那么爽快,也晚于刘禅投降。况且孙皓的皇帝称号在晋武帝眼里也是“伪帝”,没有合法性,自然孙皓的待遇要低于刘禅。封个侯爵也是情理之中。
引见归命侯皓及吴降人,皓登殿稽颡。帝谓皓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於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孙皓面见晋武帝,晋武帝开玩笑地指着座位的末座说是给他留的。孙皓丝毫不惧,说自己也在南方给他留了同样的座位。晋武帝却没有因为此事责罚孙皓,可见他性格宽厚。另外刘禅、曹奂、孙皓皆在西晋时期善终,更可见晋武帝仁厚的一面。
-
刘备出手的机会并不多 刘备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 2024-04-25
-
姜维智勇兼备,他为什么老是输给邓艾? 2024-03-04
-
刘备前半生都是落魄 刘备称王称霸的动力是什么 2024-04-09
-
诸葛亮诸葛亮的岳父为什么要救陆逊?原因是什么 2024-02-13
-
等到曹睿死后司马懿才发动兵变,他是害怕什么? 2024-03-25
-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痛恨贪官?一生杀了多少贪官 2024-02-0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