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和杨广为什么会结仇 结仇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女人吗
- 姓名:李渊(公元566~公元635)
- 别名:李叔德
- 国籍:唐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长安
- 出生日期:公元566年十二月初六(1月13日)
- 逝世日期:公元635年
- 职业:唐朝皇帝
- 主要成就:晋阳起兵 建立唐朝 抗击东突厥
- 庙 号:高祖
- 谥 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年号:武德
- 在位: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 陵墓:献陵
- 下一位皇帝:李世民(唐太宗)
- 中文名:杨广(569~618)
- 别名:杨英、阿麽
- 国籍:中国(隋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大兴(今西安)
- 出生日期:569年(己丑年)
- 逝世日期:618年4月11日
- 职业:亲王→太子→隋朝皇帝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开科取士、修隋朝大运河、完善科举制度、开凿大运河、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迁都洛阳,定中华正韵
- 代表作品:《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 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
- 庙号:世祖(杨侗尊)
- 葬处: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 年号:大业:605年—618年3月
- 外貌:美姿仪
对李渊和杨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名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渊和杨广最早是因为什么结仇的?真的是因为张丽华吗?
杨广和李渊本来无冤无仇,甚至关系还比较和睦,之所以彻底闹翻是因为时代背景的推动。
杨广的母亲独孤伽罗和李渊的母亲是亲姐妹,因此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的关系,又因为李渊七岁就没了父亲,所以作为姨母独孤伽罗对李渊非常的亲近。
“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新、旧唐书》
李渊的发家离不开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提拨,杨广和李渊年龄相近也不至于产生代沟无法沟通,那么两人到底是怎么结的仇?
第一种说法。
杨广之所以和李渊结仇,是因为李渊在隋文帝杨坚选择继承人时,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公开支持杨勇。
其实不然,太子杨勇之所以被废是因为杨勇性格软弱,生活奢侈不符合杨广的继承人标准,再加上杨勇又“宠妾灭妻”被独孤伽罗厌恶,才造成的结果。
此时的李渊并没有公开支持过杨勇,甚至李渊也没有那个能力,再加上李渊和独孤伽罗亲近也不会忤逆她的意愿。
真正反对废太子的是高颎,跟李渊没有半点关系,谁继承大统对于李渊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时太子失爱于上,潜有废立之志,从容谓颎曰:“有神告晋王妃,言王必有天子,若之何?”颎长跪曰:“长幼有序,其可废乎!”独孤后知颎不可夺,阴欲去之。---《资治通鉴》
再说杨广能得到杨坚和独孤伽罗的欢心,是靠自己一步步伪装得来的,和李渊也没有关系。
有一次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去杨广府邸,杨广把所有的美姬都藏了起来,只留下样貌丑陋之人,还让他们穿着简朴的衣服来伺候。
房间的布置朴素,还故意弄断琴上的丝弦,甚至连上面的灰尘都不擦,果然给隋炀帝和独孤皇后留下了简朴、不近美色的好印象。
这是全凭个人演技,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因此说杨广继位之初就对李渊不满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是冤枉了李渊,还冤枉了杨广,从杨广继位之后,李渊逐渐受到重用也可以看出,开始两人并没有矛盾。
第二种说法
因为一个女人杨广和李渊结了仇,这个女人就是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
不得说张丽华确实非常漂亮,李延寿在《南史》中记载“特聪慧,有神采,进止闲华,容色端丽。”甚至连魏征都在《隋书》中记载“张贵妃、孔贵嫔,并有国色,称为妖艳。”
杨广在攻下南陈之后也确实有过非分之想,甚至还曾让高颎的儿子高德宏将张丽华带到面前,准备宠幸一番。
高颎得知消息以后对儿子说:“晋王为元帅,伐暴救民,岂可以女色为事?”
高德宏本想劝父亲不要和杨广对着干,李渊又插话说道:“张贵妃狐媚迷君,窃权乱政,陈国灭亡,本于二人,岂可留此祸祟再秽隋主?不如杀却,以正晋王邪念。”
就这样在李渊和高颎的一番商量之下,将张丽华给杀了。高德宏只得两手空空回去复命。为了不让父亲高颎在杨广那里留下不好的印象,索性把责任都推给了李渊。
高德宏回复杨广说:“臣与父亲三番五次阻挡,他只是不依,反说你们父子做美人局,愚媚大王。”
于是杨广便对李渊心生怨恨,其实这件事根本就是空穴来风,那场灭陈的战争,李渊压根没有参与。那一年23岁的李渊还在外地做太守。
而20岁的杨广还很稚嫩,只有统帅的名头,军权掌握在长吏高颎的手中,所以破坏杨广好事的只能是高颎不会是李渊,李渊手伸不了那么长,也管不了这个闲事。
第三种说法
杨广听信了一个流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
刚好右骁卫大将军、光禄大夫、郕国公李浑,因为财物问题,被其妻兄宇文述诬陷谋反。这恰好刺激到了隋炀帝极度敏感的神经,立刻下旨将李浑一族三十余人诛杀。
这个说法比较符合杨广多疑的性格,并且因为流言杀人杨广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姬威就曾污蔑废太子杨勇找巫女占卜时,巫女曾预言:“至尊忌在十八年,此期足矣”,就因为这一句话杨广即位之后就把杨勇赐死。
由此可见杨广的多疑的性格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姓李的哪个势力最强大,无疑李渊算是其中的一支,加上李渊确实喜欢结交朋友,这就更让杨广忌惮三分。
但是忌惮归忌惮,李渊通过花天酒地明确地表明了自己无心皇位的态度,慢慢的杨广也就没有在盯着李渊不放。
也就是说此时的杨广虽然有和李渊结仇的想法,但是李渊主动示弱并没有因此结下不解之仇,一个巴掌拍不响,结仇应该是相互的,此时也不符合结仇的标准。
第四种说法
大业十三年各地农民起义,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看出隋朝气数将尽,于是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和晋阳宫监裴寂密谋反隋一事。
为了让父亲李渊能够竖起反隋的大旗,李世民可以说煞费苦心,他一边让刘文静去执行事先密谋的准备工作,一边让裴寂将李渊灌醉。
灌醉李渊之后,裴寂又从隋炀帝杨广的晋阳行宫之中,挑选了几个美女给李渊侍寝。
行宫中的美女身份特殊,虽然没有妃嫔的名分,但是妥妥的是隋炀帝的专属女人。
就这样李渊在迷迷糊糊之中铸成了大错,即使杨广没有将几个美女放到心上,但是李渊的行为可以说是妥妥的打脸杨广。
以杨广的性格来说,和解是不可能和解了,要是能够腾出手来,对李渊打击报复那是必然的行为。
李渊深知杨广是什么性格,再加上裴寂的劝说,李世民的推波助澜,骑虎难下只能扛起了反隋的大旗!
从晋阳开始起兵,在义军中不断地崛起,最终唐朝代替了隋朝。
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逻辑也非常的合理,要说结仇这才是真正的结仇。
李渊的一招“釜底抽薪”,加快了隋朝内部的分裂,隋朝的根基也彻底崩塌,杨广成了亡国之君。这才是不共戴天之仇。
当然,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同人照镜子反馈也不同,隋唐的交替是时代的因素,并不是个人的恩仇,至于推理杨广和李渊的恩怨也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他是杀尽前朝皇室的开国皇帝,历史上评价如何? 2024-01-31
-
正史的独孤伽罗到底怎样的 隋文帝的其他女人都敢杀 2024-03-05
-
历史上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真的很烂吗 2024-02-05
-
隋朝最后的忠臣尧君素,为隋朝死守到生命的终结 2024-03-14
-
历史上的杨坚是怎么篡位的 杨坚都做了哪几件事情 2024-02-22
-
隋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宇文士及 2024-02-1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