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允炆是逃出去了还是死在大火之中
- 中文名:朱允炆(公元1377年~?)
- 别称:建文帝、明惠宗、明惠帝
- 国籍: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京师(今南京)
- 出生日期:1377年12月5日(洪武十年)
- 逝世日期:不详
- 主要成就:建文新政平定叛乱、改革法制实行削藩
- 在位时间: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
- 庙号:惠宗
- 谥号:让皇帝、惠皇帝
- 年号:建文
- 前任:朱元璋(明太祖)
- 继任:朱棣(明成祖)
还不知道:朱允炆之死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在了大火中,还是逃出宫活了下来?
1.张居正的说法
靖难之后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这个问题其实万历皇帝就问过张居正张首辅:听说建文帝在那个时候逃走了,老师,这是真的吗?
明朝皇家也不知道这事真相究竟如何。
张居正是怎么回答的呢?说咱们的书上没写,但听朝中前辈们讲,说建文当日是从小道跑了。到了朱祁镇在位的那个时代,有个御史在云南那边看到壁上一首诗,觉得怪异,找来一问,是个七八十岁的老僧,把他送去宫里验了验,正是建文帝。
张居正给出的答案不是官方答案,官方答案是建文君是自己把自己烧死的,自杀,那这官方答案是谁给出来的呢?当然是朱棣,上位之后总要给天下人一个说法,直接无视了建文帝是明建国以来的第二位皇帝,称之为建文君,说建文君自己觉得没脸见人,所以在宫里烧了把火把自己烧死了。
2.朱棣的做法
官方说法既然给出来了,大家也不知道事情经过,那就信吧,可人家朱棣自己都不信,以自己的身行验证了这官方说法的不真实和不确定性。
朱棣破京的时候,宫中已经燃烧起来了,建文帝在这场大火中失踪,在这之后朱棣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关了起来,他与朱允炆的关系非常密切,朱棣怀疑朱允炆的逃脱有他的协助,或者说他一定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文皇益疑,遣胡濙巡天下……文皇分遣内臣郑和辈浮海下西洋。”
让胡濙以寻找拜访张三丰大师(当时号称是邋遢道人)为名,暗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在听说建文帝有可能出海之后,派郑和带着浩浩荡荡的一众人出行,暗地寻访,可以说水陆两条道全部都考虑到了。
3.胡濙寻建文帝
在胡濙寻找朱允炆的期间,他的母亲去世了,胡濙请求回去给母亲料理身后事都不被允许,之后胡濙终于被召回去一次,这次朱棣给他升了官,待了三年又出去找人了,这一次他的目的地被圈到了江浙一带。
值得一说的是,胡濙是在永乐五年才奉命出去寻找的,既然朱棣怀疑了,那么在朱允炆失踪的当晚朱棣应该就派人出去找了,在官方宣布建文君自杀于火中之后,朱棣把这一行动归为秘密,在地下进行,胡濙这一找就是十几年,好好的官做不了,天南海北地找一个人,还找了这么多年。
那么朱棣最后知道朱允炆的下落了吗?从朱棣派人天南海北遍寻朱允炆的踪迹,还坚持了这么多年可以知道,朱棣当初并不知道朱允炆的下落,甚至可以说他内心是确定朱允炆逃走了的。
就后面的记载来看,朱棣在寿终就寝之前,得到了朱允炆的消息。
胡濙暗寻朱允炆十几年突然很着急地求见朱棣,回来的时候,朱棣已经入睡了,听到胡濙回来,他马上起床将胡濙召了进来,由此可见事件的紧急性,重要性,这么多年在外,连母亲去世都不能回来,这一次突然回来,一定是在朱允炆的踪迹上有了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或者是结果。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他们两个谈了很久,总之在这夜之后,朱棣将外出寻找的人员统统召回,所以朱棣一定是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
4.推测
对于朱允炆的下落,作者有几条推测,第一条,在朱棣破京的那一晚,宫中起火,留下的尸首中没有朱允炆,他根本没死,而是带着身边人逃走了,上面朱棣的行为足可论证。
第二条,朱允炆逃出去了,至今还活着,胡濙找到了他还和他见了面交谈了一番,得知朱允炆的现状,对朝堂已无大碍,对他处理不处理都没什么分别。
第三条,朱允炆逃出去了,但是死在了半路,胡濙终于找到了关键性人物和线索,回来复命。第四条,朱允炆逃出去了,最终被胡濙找到,派人将他秘密杀死。
不知道读者们对朱允炆的下落有什么看法?欢迎对此进行纠正和补充。
参考文献:
《明神宗实录》《石匮书·胡濙列传》《云南通志》
-
朱文正明明是功臣为什么还被朱元璋冷落?原因是什么 2024-01-19
-
杨廷和助朱厚熜当皇帝,朱厚熜为何反过来打击他? 2023-12-31
-
朱棣为什么要发动靖难之际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朱允炆 2024-02-19
-
海瑞是什么人?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2024-01-05
-
朱棣上位不正能称为“千古一帝”吗?历代名人如何评价他? 2024-03-07
-
李太后是如何从宫女逆袭成太后的?她有哪些成就? 2024-03-23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