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蔡邕是怎么死的?王允要杀他的原因是什么
- 本 名:蔡邕(133年~192年)
- 别 称:蔡中郎
- 字 号:字伯喈
- 所处时代:东汉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陈留圉
- 出生时间:133年
- 去世时间:192年
- 主要作品:《蔡中郎集》
- 主要成就:创飞白书字体;校勘熹平石经,参与续写东观汉纪
- 官 职:郎中、议郎、侍中、左中郎将
- 爵 位:高阳乡侯
- 典 故:蔡邕听琴
王允是东汉时期的人,东汉末年时期大臣。出身太原王氏,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王允大家可能熟悉一些,“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说的就是王允,当然历史上其实没有貂蝉,也没有美人计。蔡邕(yong)其实在那个时期比王允更有名,他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三国演义》中说的是董卓被诛杀后,人人都非常高兴,只有这个蔡邕抱着董卓的尸体痛哭,然后王允就以董卓同党的罪名杀了蔡邕。
01
事件经过
那么王允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杀蔡邕吗?答案肯定不是,因为根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并没有伏尸痛苦,他只是“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大体意思就是说蔡邕不经意间谈起董卓并叹了口气,神色有些变化。结果王允的反应如何呢,怒斥他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想着自己受到的董卓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有罪的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附逆吗?”并随之将蔡邕收押交给廷尉治罪。
蔡邕为了继续写完汉史,递上辞表道歉,请求受到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磾听说后,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王允说:“过去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写文章。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蔡邕
马日磾离去后告诉别人说:“王允大概不能长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纲纪;写作,是国家的典籍。废弃了纲纪与典籍,难道还能长久吗!”蔡邕于是死在了监狱里。王允后悔了,想阻止杀他却来不及了。当时蔡邕六十岁。群臣和士人没有不为他哭泣的。著名经学家郑玄听闻蔡邕的死讯后,叹息说:“汉朝的事,谁来考定啊!”兖州、陈留郡间都画蔡邕的像来纪念他。
这就是王允杀蔡邕一个比较完整的经过,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王允杀蔡邕没有什么道理。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甚至认为,《后汉书》是为了可惜蔡邕的才华,故意记错了。但王允就是杀了,而且还不顾很多人的阻拦,为了下边分析原因我再简单说一下王允和蔡邕两个人的情况。
02
王允和蔡邕
王允出身太原王氏,世代官宦,王允幼年即有大志,所以特别注重自我修养,学文习武,很快就成了一个文武全才。而且王允这个人性格刚直,疾恶如仇(性刚棱疾恶),当时东汉末年是宦官的天下,结果王允就多次得罪宦官,差点被整死,后来不得不亡命天涯。再后来董卓把宦官们都杀了,王允身在朝中,为了除掉董卓,虚与委蛇,取得了董卓的信任,董卓把朝廷的事情都交给王允处理。后来王允策反了吕布,诛杀了董卓。
蔡邕,可谓汉末天下第一大才子,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蔡邕几乎是一个全才,他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蔡邕品德高尚,他侍母极孝,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名重天下。但是还是绕不开宦官,和王允一样,他也受到宦官的迫害,在被董卓征召之前,远避江海12年时间。
然后董卓来了,董卓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大老粗。刚刚掌握朝政时,为了装点门面,也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他征召了很多名士。比如蔡邕、陈纪、荀爽(荀彧的叔叔)、孔伷等等,而且恢复受到党锢的党人的名誉。其实蔡邕开始是拒绝董卓的,董卓只说了一句话“我力能族人”,蔡邕就乖乖的去了。不用族人,放在我身上,光为了保护我自己的老婆孩子,我也得去。所以后世有人批评蔡邕没有气节,没有以死明志什么,那纯粹站是着说话不腰疼。
蔡邕到朝廷后,被任命为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又被举为高第,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为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被封为高阳乡侯。董卓的宾客部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与太公相比,称尚父。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现在您的威德虽高,但相比尚父,我以为还不行。等到关东平定,陛下返还旧京,然后再讨论此事。”董卓听了他的话。
蔡文姬
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非常客气,一遇举行宴会,往往令蔡邕鼓琴助兴,蔡邕也有心出力。但董卓性格刚愎自用,蔡邕恨自己的话很少为董卓采纳,对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道路太远,不易达到,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看看,怎么样?”蔡谷说:“您的容貌与普通人不同,在路上走,看的人云集,这样想躲起来,难啊!”蔡邕才打消了这个主意。后来就是董卓被诛杀,蔡邕当着王允面叹了口气,王允把蔡邕杀了。
03
原因推测
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王允为何一定要杀蔡邕,然后我媳妇来电话了,那会已经10点多了。她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想一个问题,王允为何要杀蔡邕?她其实都不知道王允和蔡邕是谁,也不关心,但是她给了我一个答案:杀人要不就是为了钱,要不就是为了权,要不就是为了女人。我听完大笑,但却给我也提供了一个方向,杀人需要动机,杀人是为了自己获得好处。我试着推测一下,王允杀蔡邕的三个动机:
权力
王允杀蔡邕立威,以此表明彻底清除董卓余孽的态度。除掉董卓之后,王允可谓声威大震,声望达到了最高峰。王允成了东汉政府的实际掌权人,但是他还需要处理董卓余孽的问题。董卓掌权时可能会有些人选择屈服于董卓,为了彻底震慑甚至清除这些大臣、将士,所以王允要表明一个态度。其实除了蔡邕,当时王允还杀了一个人叫丁彦思,这个人历史并没有相关记载。
是凉州兵口口相传的,“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什么意思呢,这些人意思是说丁彦思、蔡伯喈只是因为董卓对他们亲厚,就被王允给杀了,更别提我们这些董卓的部下,所以他们为了保命,反攻长安。结果大家都清楚,王允非但没有震慑住这些人,还把这些人逼的反攻长安,最终埋葬了自己。
身后名
王允杀蔡邕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为了身后名,马日磾去劝说王允不要杀蔡邕的时候,王允说过一句话“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蔡邕是在写汉史的,王允有污点吗,怕毁谤议论?有,他在董卓手底下是真正干事的人,很多时候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这个就是王允洗不掉的污点,虽然是为了谋诛董卓,保护朝廷,但是史官向来是如实记载的,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所以王允才会和马日磾说,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
嫉妒、性格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嫉妒和性格。王允也是个文人,而且学问也很高,可以说是学富五车。但是他是比不了蔡邕,毕竟蔡邕是全才,名重天下。所以,在所难免王允对蔡邕有些嫉妒,后世有人就说是因为之前有几次讨论,王允都说不过蔡邕,所以心底里暗暗记恨王允。蔡邕还有一点值得董卓嫉妒的是董卓对他的态度,董卓敬重蔡邕,所以亲厚蔡邕;而王允矫情曲意,内心备受煎熬,终于杀掉了董卓,可以释放心中的压抑了。
性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王允和蔡邕本来应该是惺惺相惜的,其实他们二人年岁差不多,王允137年出生,蔡邕133年出生,都是192年去世。二人都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受过宦官迫害,现在都在为朝廷效力。然而性格原因使他们成为两种不同的人,史书记载王允“性刚棱疾恶”,这种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疾恶如仇。而蔡邕呢,比较温和厚道,所以他才会对董卓之死表示叹息,才会让王允找到理由杀掉。
-
萧何恪尽职守被刘邦夸奖,却不知自己大祸临头 2024-03-07
-
在攻打张绣之时,曹操到底有多狼狈? 2024-04-10
-
历代皇帝简介以及历史评价:汉质帝刘缵 2024-03-28
-
蒯通劝说韩信造反,他自己最后下场如何? 2024-02-29
-
汉宣帝追谥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是何原因? 2023-12-27
-
海昏侯刘贺为何被废?刘贺墓中出土著名文物 2023-12-29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