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之后 孙权为何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
- 本名:孙坚
- 字号:文台
- 所处时代:东汉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吴郡富春
- 出生时间:155年
- 去世时间:191年
- 主要成就:斩杀华雄,大破董卓
- 职业:将领、军阀
- 官职:破虏将军,豫州刺史
- 爵位:乌程侯
- 谥号:武烈皇帝
- 庙号:始祖
- 陵墓:高陵
- 中文名: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
- 别称:小霸王,孙伯符 字号:伯符
- 国籍:东吴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出生日期:175年(乙卯年)
- 逝世日期:200年
- 职业:诸侯、将领
- 主要成就:占据江东六郡
- 官职:讨逆将军,会稽太守
- 外号:小霸王
- 爵位:吴侯
- 谥号:长沙桓王
- 本名:孙权
- 别称:吴大帝
- 字号:字仲谋
-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 出生时间:182年(东汉光和五年)
- 去世时间:252年5月21日(孙吴神凤元年)
- 主要成就:接手并安定江东、建立吴国;发展江南经济;到达夷洲
- 庙号:太祖
- 谥号:大皇帝
- 特征: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
- 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
- 在位时间:229年—252年
-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
- 年号2:赤乌、太元、神凤
- 陵寝:蒋陵
还不知道:孙权和孙坚的读者,下面历史名人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称帝后,为何只封孙坚为皇帝,不追封传他基业的孙策为皇帝?
事实上,孙权之所以只追封孙坚为皇帝,不追封传他基业的孙策为皇帝,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看你都了解几个?
与众不同的传位
历代君主传位,基本都遵循着这么一个规律,那就是父死子替,意思是君主死后,会将自己的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其他人休想染指。这是一个大家都基本认同的规律,一旦违反这种规律,很可能被群起攻之,失去权力的合法性。然而在某些特殊时期,也会出现与众不同的传位,比如兄长死后,将大位传给弟弟。三国时期孙策的传位,就是这种例子!
孙策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父亲,名叫孙坚,在东汉末年,孙坚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出名的猛将了,然而猛将总是易折,孙坚去世得比较早,而孙坚死后,孙氏部族都投靠了袁术,孙策和孙权两兄弟,也进入了寄人篱下的状态。随着孙策的逐渐长大,他越发有了建功立业之心,于是他也投靠了袁术,想要借助袁术的力量做大做强,哪知道袁术有意打压孙策,脏活累活都让孙策干,计算功劳的时候却将孙策抛开,于是孙策决定,自立门户!
孙策借口帮助袁术开疆拓土,去到了江东,并通过强悍的武力横扫江东,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而后,孙策见袁术自立为帝,宣布与袁术决裂,算是彻底地成为了一方独立势力。孙策军事能力强,所以他很快成为了江东老大,但孙策本人脾气又比较暴躁,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于是孙策比他老爹还惨,二十几岁就英年早逝了!
关于孙策的死,大众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他死于和江东世家大族的争斗!表面上看,孙策是外出打猎时碰到了许贡三门客,被偷袭而丧命,但如果深究,我们会发现此事不简单,因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孙策的具体打猎路线,更加不可能提前去埋伏了。只能说孙策被身边人出卖了,有人想置孙策于死地!
孙策临死前,也发现了他遇袭的猫腻,所以他在传位上做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正常情况下是父死子替,孙策死后,他的权力应该传给他的儿子,但考虑到自己儿子比较年幼,背后之人连孙策都敢袭击,他的幼子又怎么可能稳住局势?所以说,孙策决定不将权力传给他的儿子!
其次,在选择弟弟方面,孙策也力排众议,选择了和他性格完全不同的孙权,而没有选择和他类似的孙翊。当时很多大臣都推荐孙翊,因为孙翊果敢勇猛,和孙策非常类似,而孙权军事能力一般,然而孙策却认为,他之所以被袭击,就是与他强硬的性格有关,要想缓和与江东大族的关系,只能靠孙权!
就这样,孙权出人意料地成为了江东新主。经过孙权的努力,孙家和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得以缓和,孙氏家族也算是彻底地在江东站稳了脚跟,甚至建立了帝业,成为能够和曹操、刘备三足鼎立的超强势力!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算是正式的建立的东吴。而后孙权追封他的父亲孙坚为皇帝,但却忽视了孙策,并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令众人大感奇怪!按照常理来说,孙策才是真正传给孙权基业之人,他是最有资格被追封为皇帝,但孙权却并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只是追封他为长沙桓王,而且孙策的儿子孙绍也仅仅是被封了一个上虞侯,并未继承孙策的王爵,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孙权为何要这么干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怪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历史惯例
每个时代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都会参考以前的历史经验,若有现成的经验,往往都会借鉴,而很少去自主创新。孙权在追封这件事情上,也是类似的做法,借鉴前朝的经验!
站在孙权的那个时代来看,父死子替才是常态,后代做了皇帝,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也是有先例的,比如刘邦追封他的父亲。
而兄死弟替之事,本身就比较罕见,且很少发生弟弟做了皇帝,追封哥哥为皇帝的事情,比如刘秀登基称帝后,并没有追封他的哥哥为皇帝,曹丕登基称帝后,也没有追封他的大哥曹昂为皇帝。
所以说啊,出于历史惯例的原因,孙权不可能追封孙策为皇帝,这不合规矩啊!而历代皇家,是最重视规矩的,他们乃是国家的表率,一般情况下都是遵循规矩办事,不会轻易破坏规矩,所以说孙权并没有将孙策追封为皇帝,而只是将其追封为长沙桓王。
二、出于稳定内部的需要
孙权登基称帝后,接下来就要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毕竟打天下容易,守天下,传承天下就比较难了,所以孙权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需要考虑非常多的事情!
东吴的奠基之人乃是孙策,孙权的权位,也确实继承自孙策,可以说,站在正常角度来看,孙权确实应该把位置还给孙策一脉。然而孙权称帝时,东吴内部的势力格局已经稳固,若强行追封孙策为皇帝,势必会引起内部的混乱!
首先,将孙策追封为皇帝,意味着孙策之子有了继承权,且他的继承权比孙权儿子的继承权还要大!孙策临死前,之所以会把大权让渡给弟弟孙权,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孙绍,乃是因为孙绍年纪太小了。现在孙绍长大了,孙权又追封孙策为皇帝,这岂不就是向众人暗示,孙绍更加具有继承权吗?这样的话,孙权的儿子们会怎么想?他们必定会对孙绍动武,铲除孙绍这个威胁!即便孙绍没有继承皇位的心思,江东的那些有心之人,他们难道就不会往孙绍身上投资,鼓动孙绍竞争皇位?
所以说啊,孙权不追封孙策为皇帝,其实就是为了封死孙策一脉的继承权,将他们排除在皇位之争外,一方面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方面稳定东吴内部,使得内部不至于离心离德!
三、孙权本身心性凉薄
孙权这个人,在历史上简直是黑点满满!虽然曹操曾夸赞孙权,说孙权能力强,自己要是能生一个像孙权一样的儿子就好了,但事实上,孙权这人,除了权衡之术玩得好,其他方面都非常不堪!
孙策去世时,江东表面上铁板一块,但内地里其实暗流涌动,孙家和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已经降至冰点,就差直接火并了。换作其他继承人,面对孙策被杀的境况,必定会彻查到底、奋起反击,严厉打压江东士族。然而孙权上位,却并没有大动刀兵,反而采取了示好的策略,缓和了孙家与江东世家大族的关系,使得东吴政权避免了分崩离析的结局。从孙权能放下仇恨,和好与仇人的关系便可以看出,孙权确实有一定的能力!
之后的赤壁之战,江东大臣基本都建议投降,结果孙权却宁死不降,选择和曹操硬扛到底,最终于赤壁大败曹操,这其实也反应了孙权的能力。之后孙权不听周瑜建议,选择和刘备结盟,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帮忙抵抗曹魏,方便自己腾出手来处理江东内部事宜,也反应处理孙权不错的理政能力!
总的来说,孙权从孙策手中接过的江东,残破不堪,随时有可能分崩离析,但孙权却最终改变了局面,使得江东铁板一块,人尽其用,并最终建立东吴三分天下,这都说明孙权能力非常不错!在三国的二代人物中,孙权确实能够排名第一!然而除此之外,孙权也有非常大的问题。
一方面孙权的军事能力非常一般,几乎没有什么大胜;另一方面,孙权战略眼光不足,关羽在樊城将曹军暴打了一顿,大有彻底击败曹操之势,这个时候孙权不想着如何配合关羽击败曹操,反而趁机偷袭关羽后方,导致曹操成功渡过危机,孙刘联盟再难击败曹操,这是孙权的一大黑点之一。最后,孙权在对待内部时,也非常凉薄,在需要别人时,他表现得非常不错,但一旦不需要别人,他立马就会将别人逼死,比如陆逊!
可以说,孙权天性凉薄的这一特点,贯穿了他整个生涯,他不仅对自己的臣子没有丝毫感情,就连对自己的亲戚甚至子女,也没有什么感情,他的儿子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封王,都只是侯爵!也正是因为生性凉薄的原因,所以孙权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也没有让孙策的儿子继承王爵!
结语
总的来说,孙权之所以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传位于他的孙策,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历史惯例原因,在此之前就没有追封兄长为皇帝的惯例;二、出于内部稳定需要,一旦追封孙策为皇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就有了继承权,这会给野心之人可乘之机,威胁到江东内部的稳定;三、孙权天性凉薄,他不仅对盟友对臣子没有丝毫感情,而且对自己的亲戚儿子没有任何感情,所有人都只是他的工具而已,包括孙策及其子孙!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
曹操的真实姓氏为何会成为历史谜团 2023-12-23
-
曹操生性多疑但为什么会那么器重夏侯惇?原因是什么 2024-01-20
-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有何矛盾吗? 2024-02-23
-
曹操原本可以收吕布为己用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了吕布 2024-04-15
-
黄皓在蜀汉后期祸乱朝政 诸葛亮当初为何没有杀他 2024-04-19
-
诸葛亮和刘备关系是什么样的?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吗 2023-12-31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