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参加赤壁之战时带了多少兵力?只带2000人参战是为什么
- 中文名:刘备(161~223.6.10)
- 别名:汉昭烈帝、汉先主、刘玄德、刘皇叔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
- 出生日期:公元161年7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223年6月10日
- 主要成就:夺取两川、建立蜀汉、对抗曹操
- 庙号:烈祖
- 谥号:昭烈皇帝
- 在位 :221年4月—223年6月10日
汉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以上问题历史名人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即使没有八十万军队,在前线二三十万人的兵力还是有的,可是孙刘联军却只有三万二千人。周瑜率3万人,刘备和关羽、张飞率2000人,其实当时刘备手下有两万人,为何只带2000人参战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何说赤壁之战前刘备有两万军队。《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诸葛亮出使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孙权问刘备还有多少军队,诸葛亮的回答是两万人,关羽水军精甲和陆续逃回的一万人,刘琦江夏有一万人,所以共有两万人。
然后,我们来看看为何说刘备只带了2000人参战。《三国志·先主传》中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周瑜率军到夏口后邀请刘备相见。刘备单舸前去见周瑜,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刘备问:现在我们一起抵抗曹操,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不知将军这次带了多少军队来?
周瑜:三万人。
刘备:恨少。
周瑜:这些足够了,请刘豫州看我如何破曹军。
后来的记载是这样的“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这段话很容易理解,虽然刘备对周瑜感到非常惊异、佩服,但是内心里并不认为他能够击败曹操。所以为了留后手,只是和关羽、张飞带2000人参战,以为“进退之计”。
刘备这么做,其实无可厚非,当时的情形下,两万人是他的全部家当了,不能孤注一掷全部指望周瑜能够击败曹操。万一全部参战,如果失败,那么刘备恐怕就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另外,其实孙权只给周瑜三万人,也是有所保留的。
当时东吴的全部兵力应该有十万左右,诸葛亮在和孙权对话时,孙权最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而且周瑜当时是想向孙权请兵五万的,并不是区区三万人。《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对于周瑜请兵五万的建议,孙权是这样答复的,他用手扶着周瑜的背说:5万人仓促之间难以聚集,现在已经召集了3万人,战船、粮草、战具全部齐备,你和子敬(鲁肃)、程公(程普)先行出征。我在后方给你们提供粮草、援兵,这次战役如果能够取胜最好,如果不顺利,你就回来,“孤当与孟德决之”!
从这段记载我们也能看出,其实孙权对于周瑜能否抵挡住曹操也是不确定的,周瑜请兵5万,说明东吴肯定最少有10万人,否则那就是犯了大忌。但是孙权也是非常谨慎地,只给了3万人,而且还有程普这样的老将担任副都督。作为统帅,不能只考虑一城一战的得失,必须通盘考虑,孙权肯定要考虑如果周瑜失败了该怎么做,所以他才会对周瑜说出那番话。
孙权有10万人,只派出3万人,刘备有2万人,只派出2000人,首先这说明他们两个是合格的统帅,未虑胜先虑败,都是有通盘考虑的。再者来说,赤壁之战抵挡曹操的主力其实是东吴,是周瑜所率领的3万水军,所以刘备只带2000人也就可以理解了。而且赤壁之战后,周瑜攻南郡、孙权攻合肥、刘备掠荆南四郡,也很好地说明他们留的后手发挥了作用。
-
曹操死后许褚去了哪里 为何之后就不知不觉消失了 2024-02-22
-
诸葛亮北伐一共打了多少次 所谓的六次是不是真的 2024-04-10
-
诸葛亮北伐注定不能成功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强行北伐 2024-01-21
-
三国时期在蜀汉担任过庲降都督这一官职的人是哪些? 2024-03-21
-
鲁肃没有成名的战绩 为何鲁肃会被孙权所仰赖 2024-02-22
-
诸葛亮和周瑜相比 两人到底谁更胜一筹 2024-04-22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