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之后 朱棣为什么把都城迁到北京
- 中文名:朱棣(1360~1424)
- 别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 国籍:中国明朝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应天(今江苏南京)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庚子年)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主要成就:编修《永乐大典》,经营东北;派郑和下西洋,占领安南,五征漠北
- 代表作品:《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诗》
- 在位时间:1402年至1424年
-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年号:永乐
- 陵墓:长陵
- 前任:朱允炆(明惠宗)
- 继任:朱高炽(明仁宗)
今天历史名人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迁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明成祖朱棣为何定都北京紫禁城?
公元1399年,朱棣因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而选择奉天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行造反之举,最终在公元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从而登基为帝,乃大明王朝第三位皇帝。
朱棣在登基之后不久,就下旨昭告天下,把北平改名为北京,成为大明朝第二个京都,但是朱棣为什么把新的都城定在北京,而不是其他地方,例如朱元璋心心念念的老家凤阳!今天就来探究一下朱棣为何定都北京紫禁城?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
1,朱元璋曾有意迁都
第一,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事实上早在1356年朱元璋就攻占了南京,于是以此作为根据地逐渐壮大自己,最终建立大明王朝。
虽然南京是朱元璋自己确立的国都,但是朱元璋并不是真的认可,反而觉得历史以往在南京定都的政权很快就被灭了,所以决定迁都,但是最后因为自己培养多年的朱标病逝,朱元璋就没了折腾的激情。
朱元璋迁都的计划中有三个地方,第一个是老家凤阳,第二个是开封,不过因为北宋末年至元朝末年,这两个地方早已不具备建都的基本条件,若是强行建都所需要代价过于沉重,打击刚刚建立的大明不利!
第三个则是西安,毕竟是千年古都,而且又是北方,符合朱元璋把都城迁至北方的意图,但是西安外围的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否则唐朝之后为什么没有王朝定都西安?
就是因为游牧民族已经崛起,定都西安很容易遭到西北游牧民族的入侵。加上朱标从西安考察回来后就病逝了,因而迁都计划不了了之。
2,朱棣为何要迁都
第一,因为这是朱元璋生前遗愿,朱棣本来庙号太宗,而且在拿下大明最高权力之后,不承认明惠帝朱允炆的四年,继续用洪武年号,这些都是告诉天下,朱棣是正统继承于朱元璋;
既然是接受朱元璋传给自己的皇帝位,那当然好完成朱元璋生前的想法。同时,借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威信,开局就谈迁都之事,才能让更多的文武百官支持自己,若只是朱棣个人的临时所想,恐怕文武百官会有很多人反对!
第二,朱棣对南京的看法与父亲朱元璋一致,而且朱棣是造反上位的,南京这块土地和皇宫都有着大量的冤魂死于朱棣之手,听着是迷信之说,但是这个认知在封建社会是很正常的,大家都会认为不吉利!同时,朱棣还可以以此为借口说动大家全心全意地支持自己迁都!
朱棣为什么要把都城定为北京
1,北京是朱棣的大后方
首先,朱棣自公元1380年开始,就奉旨正式在北平就藩,此后在北平苦心经营20年,朱棣在北平的表现是公正执法、严格要求燕军,对百姓是爱民如子,在这里有着非常浓厚的军民气氛,就是朱棣真正的大后方。
正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朱棣作为一个帝王,肯定要找一个安全感十足的地方给自己,不然总是心悬着,这样很难受!
其次,朱棣在北平的伟岸形象真的是深入人心,例如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后,认为自己兵力不够,就去找宁王朱权借兵,但是在朱棣借兵之时,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围困了北平,而北平城内只有一万战力较弱的士卒。
于是燕王世子朱高炽召集百姓与他一起守卫北平,最终等到朱棣的回援,从而击退李景隆!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朱棣在北平的威信无与伦比,让城中百姓心甘情愿与燕王府共存亡!
而且朱棣若是迁都北平,此后肯定是大家都往北平发展,人口流动就会很频繁,那么朱棣的正面形象可以以这些百姓传至天下,这对朱棣稳固自己的统治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其三,朱棣成功上位,跟着自己称帝的功臣形成一个功勋集团,他们心中肯定希望自己回到发迹之地,而且他们也是在北平打滚多年,有着深厚的感情,朱棣即便是为了安抚手下功勋大臣们都会把北平考虑到迁都范围内,更何况这个本就是自己的想法!
同时,站在古代所谓“龙兴之地”的说法,朱棣的龙兴之地就是北平,这个在永乐元年,当时的礼部尚书就说北平作为陛下的龙兴之地,理应作为另一个都城,于是朱棣立马顺势而为宣旨北平改名北京,为明朝第三个都城,还有一个是中都凤阳。
2,朝中无大将
公元1402年之后,大明王朝成为朱棣掌控的国家,但是朱棣没有忘记自己被安排到北平就藩的作用,可是如今朱棣已经是皇帝,距离北平2000多里路,如果北平外围一旦发生战争,远在南京的朱棣压根来不及救援。
而朱棣的手下已经没有能与游牧民族干仗的高级将领,例如朱棣的从龙功臣之一的丘福,虽然被封为公爵,但是更多的是从龙功臣,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朱棣称帝之后,特意安排他带兵北伐,但是大败而归。
这一刻朱棣才意识到自己身边的武将能力有限,而真正能令外敌屈服的只有朱元璋的开国功勋之臣,例如徐达、蓝玉等人都是可以把对方打趴的存在,可惜朱棣岳丈大人徐达早已去世,至于蓝玉被朱元璋满门抄斩。因此朱棣只有迁回北平,这样既能镇守大明北方,他自己也能作为大明唯一的大将,
朱棣迁都的意义
1,有利于稳定北方各地
大明皇帝坐镇南京,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力度的确非常到位,但是还有广阔的北方天地在明朝初期掌控很弱,这个也是朱元璋打算迁都北方的原因之一。
从公元137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396年,朱元璋就连续发动八次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征伐,而且效果也是非常好,基本上把元朝集结起来的势力给打得七零八落,但是这个只是强行的军事行动,只能暂时让对方认输,明朝又不能持续性用军事手段去征伐!
更何况前面提到朱棣的手里也没有徐达或蓝玉这样的大将,因此朱棣迁都北京,直接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让北方蠢蠢欲动的少数民族选择龟缩。
例如朱棣在正式迁都之前,发动了3次远征,都是针对元朝残余势力,这都是朱棣自己作为统帅御驾亲征才成形的大战,但是朱棣每次出征都要从南京出发,长途跋涉几千里之外,非常不利于行军。
所以对北元残余势力的打击都没有彻底,因此迁都北京,才能让明朝有更直接的军事打击力度,让北方的势力只能乖乖地屈服在大明脚下,包括后来明宣宗朱瞻基的喜峰口一战也是建立在朱棣迁都北京的基础上才能成功!
2,有利于大明王朝的南北平衡
首先,在明朝初期,大明朝廷的文官主要以南方为主,甚至可以说是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士大夫集团在明朝初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成为朱元璋心中的心腹之患,只是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公元1397年2月,朱元璋举行科举会试,但是最后被录取的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而北方人则全部落榜,这种情况即使没有舞弊之案,但是带来的政治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让北方文人知道,就是一场可能引发天下大乱的事件!
事后发现真的存在舞弊现象!等朱棣上位,江南士大夫集团被朱允炆重用,在朝廷依然具有庞大的影响力,所以朱棣在登位之初借机斩杀了十几位江南士大夫在朝廷的代表,也许表面上看是这些人反对朱棣登基。
但是深层次就是朱棣看到江南士大夫集团在朝廷快要一手遮天了!因而朱棣迁都北京后,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北方的文人才能逐步进入朝廷高层,从而打破南方士人形成的垄断局面!
其次,不仅文官,连武官也存在南北不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朱棣登基之后,最精锐的部队在北平驻守,朱棣自己就是从北平起兵,所以不希望也不愿意吧北平军权交给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因此迁都北京,主力部队就在朱棣自己手里掌控!
总而言之,朱棣迁都北京完全是从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毕竟大明王朝的疆域是非常宽广的,是要顾及南北大局的,而且南方没有什么威胁性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北方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朱棣认为只有迁都北京,作为天子去亲自镇守,才能稳固大明王朝的疆域
-
胡大海短暂的一生有哪些战绩?他为何在明朝建立前就去世了? 2024-03-30
-
塔齐步明明是满人为什么会成为湘军名将? 2024-02-14
-
常遇春为什么一直都是徐达的副手? 2024-03-11
-
朱棣在位时期执政22年 朱棣为何连一个孩子都没有生下来 2024-04-24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就消失了 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 2024-04-03
-
崇祯死后他的儿子们结局怎么样?太子最后死了吗? 2024-03-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