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儿是什么出身?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韩林儿,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韩山童之子,曾被推为大明王。跟着历史名人小编一起探寻。
小明王韩林儿的身份可是非同一般。准确地说起来,他算得上是红巾军的开国君王。为什么说他是开国君王呢?
红巾军起义能够发展起来,韩山童是功不可没的。韩山童在元末的时候发动农民起义,他的做法,和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领袖的做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利用宗教搞宣传。当老百姓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们总是希望神灵能拯救他们,让他们脱离苦海。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农民起义领袖进行宗教宣传,就非常有效了。当时韩山童就是这样宣传的,他到处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他这样说,其实就是把自己打造成弥勒佛,打造成明王。
除此以外,韩山童还有更绝妙的宣传方案,他说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说这个宣传方案绝妙。是因为宋朝被元朝灭了以后,实际上民间一直是怀念宋朝的。因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蒙古人是异族。元朝灭了宋朝,算是中原的百姓被殖民了。除此以外,宋徽宗又是曾经被金国俘虏了的皇帝。而金国和蒙古一样,都是异族。因此,老百姓对宋徽宗更加同情。而韩山童既然是宋徽宗的八世孙,皇族之后,又是可怜的皇族之后,所以他得到的支持是非常大的。
除此以外,韩山童还有一个绝妙的宣传办法,就是他利用老百姓很迷信天命这一点,放了一个天命出来。他先是和刘福通一起,把一首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放出去。民谣的传播速度是很广的,很快,到处都在说这样一句话。接着,他们在河道中埋设了一个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样一句话。然后百姓在挖河道的时候挖了出来。这样一来,一下就坐实了民谣说的那个话。
韩山童做的这三件事,都是古代农民起义者经常做的最典型的事情。这三件事情让韩山童变得像神一样的存在,大家对他极为拥戴,他的威信也变得非常高。
可惜的是,韩山童虽然做了极大的宣传,但是他的动静也搞得太大了,一下就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当地县令出兵围剿过来,很快就抓捕杀掉了韩山童。
可以说韩山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韩山童去世后,刘福聪成了起义军的领袖。但是由于韩山童具有极为崇高的威望,所以刘福通实际上也不敢承这个头,他把韩林儿扶起来,让韩林儿来当明王。也就是之前韩山童宣扬的,“明王出世”的那个明王。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韩林儿不过就是一个“匪二代”,只是因为刘福通限于韩山童极大的威信,而把韩林儿扶持起来的一个傀儡而已。因为如果是刘福通自己来承头,他就没有这个能力把民众们招呼起来。如果让韩林儿来承头,那么韩林儿所代表的,就是神一样的韩山童,这样大家也就拥戴这一支军队了。
但是刘福通把韩林儿拥戴起来了,可又不服气他。为什么不服气他呢?一是因为他自己想成头当老大。军队是他组建起来的,指挥是他自己在指挥,让他不当老大,他心里面肯定很不高兴。毕竟将来如果是打下了江山,那是韩林儿来坐江山,而不是他来坐江山,他心里面肯定不舒服。二是韩林儿其实本身没有什么能力,既不会指挥打仗,也不会处理行政。只不过是他身上有一个名头而已。
所以,刘福通在把韩林儿立为小明王的时候,他就开始算计着,如何把韩林儿赶下台了。
当然了,韩林儿虽然是“匪二代”,他也很不满意他自己的傀儡身份,他想自己做主。于是,也发动手下的人,和刘福通斗,想把刘福通压下去。
不过等不得他们互相内讧,元朝已经是大军压境。元朝的军队力量太强大,很快就打得刘福通和韩林儿四处狼狈逃窜。最终韩林儿和刘福通逃到了安丰。安丰成为红巾军的最后一个据点,成了一座危城。
万般无奈之下,韩林儿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其实对前往救援韩林儿,心里面还是有疑惑的。因为当时他正受到陈友谅的强力攻击,自己的处境也是非常危险。而且当时刘伯温还劝他不要去。不过,他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救韩林儿,就可以获得天下人的支持,甚至可以取代韩林儿的地位。所以,就算他非常忙,他也派人前往救援。实际上,当时还有人在图谋韩林儿,张士诚就派吕珍进攻安丰,并杀掉刘福通。最终,朱元璋派人杀掉吕珍,把韩林儿救了出来,为他赢得了不少支持。
虽然如此,但朱元璋也觉得韩林儿是烫手山芋,因为不久前他称“吴王”了,所以更不能容忍韩林儿的存在。于是,朱元璋在派人把韩林儿接到应天的时候,他就在渡河的时候,“意外”落水去世。
总之,韩林儿一生都是别人的傀儡,只不过担了个名声而已。
-
一眼看穿慢性中毒的神医,葛乾孙的能力有多强? 2024-01-08
-
元朝明相耶律楚材,虽是“三姓家奴”却功德无量! 2024-02-27
-
苏坦妹是谁?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她? 2024-01-18
-
他是陈友谅的结拜兄弟,遁入空门最后活到99岁 2024-01-12
-
元明月:孝文帝元宏的孙女,她是被谁杀害的? 2024-04-13
-
刘秉忠:元朝一代奇僧,历史上的他有多厉害? 2024-03-08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