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乾隆恢复了张廷玉的名誉,是因为什么?
- 本名:张廷玉(1672~1755)
- 字号:字衡臣、号砚斋
- 所处时代:清朝
- 出生时间:1672年10月29日
- 去世时间:1755年4月30日
- 主要作品:《明史》、《世宗实录》、《大清会典》
- 主要成就:主修《明史》,建立与完善军事和奏章制度
- 祖籍:安徽桐城
- 官职: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 谥号:文和
- 中文名:爱新觉罗·弘历
- 别名:乾隆帝、清高宗
- 国籍:中国(清朝)
- 民族:满族
- 出生地:北京雍亲王府(雍和宫)
- 出生日期: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
- 逝世日期: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
- 职业:皇帝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定大小和卓、灭准噶尔汗国
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
整饬吏治、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汉学
始置伊犁将军,完善治理新疆
主持编修《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 - 代表作品:《乐善堂全集》《御制诗集》等
- 前任: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 后任: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 庙号:高宗
- 谥号:纯皇帝
- 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 皇后:孝贤纯、纯帝继、孝仪纯
- 在位:60年
- 轶事典故:十八般兵器、乾隆帝南巡
- 前期主要大臣:张廷玉、鄂尔泰、傅恒
- 后期主要大臣:纪昀、刘墉、阿桂
- 相关重要武臣:岳钟琪、福康安、海兰察
- 逝世地:北京故宫养心殿
- 封爵:和硕宝亲王(1736年以前)
- 陵寝:清裕陵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在位六十年,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名人小编告诉你。
先解释一下文章标题的“抄家”。
正史记载,张廷玉没有被抄家,只是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乾隆只是让张廷玉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执行这道命令的时候,执法者大有“抄家”的意味,所以就姑且叫作“抄家”吧。
张廷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他英明一世,不过晚年时期,由于屡次触怒乾隆皇帝,最终被抄家。
张廷玉的一生成就颇丰,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先后领导修撰了《大清会典》、《清圣祖实录》、《明史》等重要的典籍。
虽然位极人臣,但皇帝的逆鳞又岂可随便触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皇帝始终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那个人。由于张廷玉屡犯龙颜,最终被罚没。
我们都知道“君无戏言”,就在张廷玉被抄家之后,乾隆又乖乖恢复了张廷玉的名誉,这岂不怪哉?分析这段历史之后才知道真相,原来这都是一场阴谋,皇帝最终为了皇家的体面,不得不恢复张廷玉的名声,不得不为这次“欲加之罪”买单。
所有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01
位极人臣,一世风光
张廷玉历经三朝,堪称元老级别。清朝前期能进入中枢的,都是大学士,就是所谓的“四殿二阁大学士”,但张廷玉在康熙朝晚年,并没有做上大学士。
考中进士后,张廷玉先是做了翰林院编修和庶吉士,后来授了检讨,入值南书房,最多是“与闻”决策,负责草诏等文书工作而已。
再后来,张廷玉升任刑部侍郎,因其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获得“伏虎侍郎”的外号。到康熙帝驾崩前,张廷玉由刑部侍郎升任吏部侍郎(六部之首)。
到了雍正时期,张廷玉又做过吏部尚书,所以他大力提拔汉人入朝做官。在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张廷玉又成了军机大臣,而军机处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出自张廷玉之手。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满清时期,从来没有一个汉臣做到张廷玉的地位。
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还不仅仅只有这些。我们知道,古代的王公大臣,除了追求生前风光,死后荣耀也是他们的夙愿,而雍正就曾对张廷玉许下一个诺言——答应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一个汉臣能有这样的待遇,在清朝,张廷玉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雍正虽然经历“九子夺嫡”,虽然是险胜当了皇帝,但他却是个勤勉的皇帝。雍正工作非常敬业,一年到头除了生日那天休息,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每天工作到深夜,一天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他在位十三年批阅奏章达一千多万字,写书达五百多万字。这样的工作强度很辛苦,雍正非常渴望有人能帮他。
明主际遇良臣,必然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雍正遇到张廷玉,当然如获至宝,宠信有加。所以,雍正对张廷玉的生前或死后的封赏并不过分。
02
深陷阴谋漩涡,无法自拔
前文有述,升任吏部尚书期间,张廷玉大力扶植汉人入朝做官,很显然,明里暗里,张廷玉跟鄂尔泰差点成了朋党之势,张廷玉代表汉人官吏,鄂尔泰代表满人官吏。
在这一点上,乾隆可不比雍正,雍正属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甚至达到不分满汉的地步,称得上一位开明的君主,他不但重用汉臣张廷玉,连汉军旗人年羹尧、汉人岳钟琪都受到重用。但乾隆则不同,乾隆继位后,态度明朗,他要打压汉人官僚的气焰,而汉人官僚领袖是张廷玉,所以张廷玉首当其冲,成了众矢之的,一度达到被抄家的险境。
03
为了身后荣光,张廷玉憋着一股劲
张廷玉除了深陷朋党之争,还有一件事成了他被抄家的导火索。
功臣死后,把这个功臣的牌位放在皇家祭奠祖先的太庙里,享受后代的供奉,这叫“配享太庙”。雍正生前曾答应过张廷玉和鄂尔泰两重臣死后,配享太庙。
可是雍正死后,继位者乾隆皇帝并不情愿兑现先帝这一诺言。之所以让乾隆不爽的原因就是张廷玉提拔了很多汉人为官,这与他重满抑汉的主张背道而驰,所以乾隆帝心中惴惴不安。而事实上,张廷玉从来没有和人勾结,又或者是不敢在明面上同其他人勾结,因此才被雍正拉进统治中枢里。
正因此,张廷玉在乾隆继位以后,很多次向乾隆帝推荐汉人官僚的任用,都没得到乾隆帝的批准。而且乾隆生怕满汉朝臣的矛盾加剧引发朝廷动荡,他不得不处理张廷玉以平复满臣亲贵的不满。
可是张廷玉作为三朝重臣不可以轻动,这个时候乾隆皇帝的儿子们又相继夭折让他心烦意乱,张廷玉感受到皇帝对自己的不满和警惕后开启告老还乡模式。
朝中大臣都能看出来,张廷玉这是憋着气呢。最终,乾隆皇帝在他再三的奏请辞官刺激下准奏了。可此时张廷玉却对乾隆皇帝提了一个要求。
04
触犯龙颜被抄家,恢复名誉享太庙
什么要求呢,那就是雍正曾允诺张廷玉,在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张廷玉想在离开朝廷之前,把这个“保证书”拿到手。
乾隆皇帝当时听了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给他写了凭证,然而张延玉却只是上奏折谢恩和让他的儿子进宫向乾隆谢恩,乾隆因为张延玉不亲自谢恩又非常生气。之后乾隆皇帝削了张廷玉的伯爵。而后张延玉又请求还乡,这次又让乾隆很生气,乾隆皇帝于是开个会议,免去张延玉配享太庙的权利,同时,下旨收回保证书。不过圣旨还没有发出去,张廷玉就像已提前获得消息,于是采取应对措施。
无论是哪一代帝王,都绝不允许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张廷玉的表现恰恰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他在乾隆皇帝身边有人,乾隆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手中。
感受到威胁,乾隆马上让朱荃作为带头人,全权处理张廷玉的家。在这里,乾隆使用了一个妙招,就是朱荃是张廷玉长期的政敌,下手抄家可不轻。
乾隆明确指出,一定要将康熙、雍正时期所赏赐的东西都收回。朱荃去做事之后,乾隆还不放心,让内务府总管德保去再次确认张廷玉在北京的宅邸,对收缴到的物资进行清点。事实上,朱荃下手并不重,德保才是最厉害的,几乎是借题发挥和公报私仇,不仅收缴了康熙和雍正两朝的赏赐物,还将张廷玉的个人物品一并收缴。
此举让事件扩大化,将之前的物品上交变成了抄家。就这样,三朝元老张廷玉就莫名地被抄家了。
因为乾隆深知张廷玉的为人,所以对于其贪污等莫须有的指责也是无稽之谈,虽然只是想给张廷玉一点教训,但德保难免将政策执行得太过彻底,让乾隆得知后不免发怒起来。
此后,乾隆命令德保将张廷玉的个人物品还回。5年后,张廷玉在家中郁郁而终。乾隆并没有把事情做绝,恢复了张廷玉的官爵和坐享太庙的权利。乾隆皇帝之所以这么做,终究还是肯定了张廷玉对清朝的贡献。
剧照:张廷玉
从现代史料可以找出答案,张廷玉被抄家,纯属一场阴谋,是乾隆皇帝要敲打张廷玉,根本原因是乾隆皇帝对汉人张廷玉位极人臣、在朝中势力极大不满罢了。天威难测,伴君如伴虎,三朝老臣张廷玉最后还是被乾隆扎扎实实玩了一把。
-
康熙死后 雍正为什么马上处死老爹身边伺候六十年的太监 2024-04-21
-
李卫作为雍正的三大宠臣之一 最后为何只有他能够善终 2024-04-23
-
吴三桂造反失败是因为康熙太厉害吗 只能说是自己太蠢了而已 2024-02-04
-
乾隆外出摔倒在地无人来扶,一小官来扶以后直接升官 2024-03-10
-
当初李卫养了百万人之多的黑帮 雍正为何也不管管李卫 2024-04-23
-
如果曾国藩当初造反的话 曾国藩可以顺利登基为帝吗 2024-03-05
朝代 | 都城 | 建立者 | ||
---|---|---|---|---|
夏朝 | 安邑 | 大禹 | ||
商朝 | 亳 | 商汤 | ||
周朝 | 西周 | 镐京 | 周武王姬发 | |
东周 | 洛邑 | 周平王姬宜臼 | ||
春秋 | - | - | ||
战国 | - | - | ||
秦朝 | 咸阳 | 始皇帝嬴政 | ||
西楚 | 彭城 | 西楚霸王项羽 | ||
汉朝 | 西汉 | 长安 | 汉高帝刘邦 | |
新 | 常安 | 王莽 | ||
玄汉 | 宛城 洛阳 长安 |
汉更始帝刘玄 | ||
东汉 | 洛阳 | 汉光武帝刘秀 | ||
三国 | 曹魏 | 洛阳 | 魏文帝曹丕 | |
蜀汉 | 成都 | 汉昭烈帝刘备 | ||
东吴 | 建业 | 吴大帝孙权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 | 晋武帝司马炎 | |
东晋 | 建康 | 晋元帝司马睿 | ||
五胡十六国 | - | 见五胡十六国表 | ||
南 北 朝 |
南朝 | 刘宋 | 建康 | 宋武帝刘裕 |
萧齐 | 建康 | 齐高帝萧道成 | ||
萧梁 | 建康 | 梁武帝萧衍 | ||
南陈 | 建康 | 陈武帝陈霸先 | ||
北朝 | 北魏 | 平城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
洛阳 | 魏孝文帝拓跋宏 | |||
东魏 | 邺 | 魏孝静帝元善见 | ||
西魏 | 长安 | 魏文帝元宝炬 | ||
北齐 | 邺 | 齐文宣帝高洋 | ||
北周 | 长安 | 周孝闵帝宇文觉 | ||
隋朝 | 大兴 | 隋文帝杨坚 | ||
唐朝 | 长安 | 唐高祖李渊 | ||
五代 十国 |
后梁 | 开封 | 后梁太祖朱温 | |
后唐 | 洛阳 | 后唐庄宗李存勖 | ||
后晋 | 开封 | 后晋高祖石敬瑭 | ||
后汉 | 开封 | 后汉高祖刘暠 | ||
后周 | 开封 | 后周太祖郭威 | ||
十国 | - | 见五代十国表 | ||
宋朝 | 北宋 | 开封 | 宋太祖赵匡胤 | |
南宋 | 临安 | 宋高宗赵构 | ||
契丹 辽朝 西辽 |
上京 汴京 虎思斡耳朵 |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德宗耶律大石 |
||
大理国 | 太和城 | 大理太祖段思平 | ||
西夏 | 兴庆府 | 夏景宗李元昊 | ||
金朝 | 会宁 |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 ||
中都 | 海陵王完颜亮 | |||
开封 | 金宣宗完颜珣 | |||
元朝 | 大都 | 铁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
||
明朝 | 北京 | 明太祖朱元璋 | ||
清朝 | 盛京 北京 |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